产品经理职位在国内兴起时间尚不长,作为一名中老年产品经理,刚入行时,被产品这个词弄昏了头。从业几年后,也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个职位里面有产品两个字?
以往这个词更多的跟工业联系起来,当然如果把虚拟的互联网也看成是工业,而产品是这个组织生产的产出物,这样就好理解多了。精益创业,看板等方法不都是从汽车工业里继承过来的吗?
可是产品是产出物这句话等于没说。
工业产品和互联网“产品”形态完全不一样,互联网产品,需要有自己的定义。
1
看到一个人拿着手机坐在沙发上刷淘宝,我们可以说:他在看手机,也可以说:他在买东西。这两个说法都没有错。
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一个人并不能只是坐在家里,动动眼睛和手指就完成购物。
手机APP可以让使用者进入第四维时间。
而线下的各类活动要求人们在场,比如放一场电影,你得坐在电影院。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站在出口,看清楚每一个和你一起看电影的人的脸。
而现在,你打开爱奇艺,随时能看到你爱看的电影。你能看到有多少人和你同时在观看,但你不知道他们是谁。看了一半,有事离开,第二天可以接着看,这时又换了另一拨人和你一起观看。
互联网应用可以将现实空间剥离,还可以将使用时间切成片段。
2
我们以建筑来做类比。
一个建筑师的最终交付物是一个实体建筑,后续的运作与维护与设计师再无多大关系。是用来做酒店还是写字楼、一天打扫几次卫生、租金几号交,并不需要设计师提前设计,这些是利益相关者来决定的事。
产品经理交付的各类产品,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线下场景。比如电商平台,映射的是线下的商场;比如论坛,映射的是公告板。无论是真实环境还是在线上,这些活动背后的诉求被叫做需求。
使用者在使用这个建筑时,时间与空间不可剥离,人必须是在当时当地。而互联网产品不是,随时随地可用。
因此,可以说: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需求为目的,以信息为手段而封装的时间历程容器。
注意,不是时空,并没有空间,如果有,那就是屏幕上的按规则排列的界面。在这个载体上,相关方可以相互联结,没有人际交往的拘束,也可以扩大人的认知范围。
这些应用也不是为个人设计,而是为群体设计的。每个个体的使用时间都不一致,互联网可以让人们跨时段连接。
互联网产品的体验天然是有极限的,用户仅能通过视觉、听觉来交互,比如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声音,就算这些素材再逼真,也不可能突破形式本身的限制。现在,AR 和人工智能将这个极限推到了更远。
从这个角度来讲,互联网产品的本质就是在组织信息,连接人和物,最终为人的需求服务。
互联网联结的事物越来越多,商业发展路径反映了这一点。首先是信息化、然后是社交、电商、O2O、到现在的物联网,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来。
从供应链的角来讲,互联网可以解决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问题,但不能直接解决物流(物品的物理移动)的问题。比如点外卖,如果没有外卖小哥风里来雨里去,这件事情是没有办法做到的。网上商城里下了单,如果没有工厂和物流,这个货也是不能到你的手里来的。
3
回到建筑的类比。
我们讲了,建筑的设计者与运营者可能并不是同一批人,运营可以与建筑本身脱离。
至于互联网产品,这两方面并不能脱离,因为他们封装在同一个载体之内。
而产品经理,是两个层面的设计者:一是抽象的规则层面,一个是具像的表现层面。
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不能随意打骂他人,开会时不能用手机…这些共识都在我们的脑子之内,是我们行事的前提。
而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完全按照逻辑行事。各种理所当然的社会规范和刚性的规则需要转化为逻辑语言。
现实生活中理所当然之事,用逻辑来拆解的话会发现复杂无比,机器也并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前提。比如偶尔看新闻,一些大公司也会出现Bug,比如QQ,用户可以通过一些操作免费得到会员身份;拼多多可以无限领券等,这是逻辑执行出了问题。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事情并不太可能发生。
运作者设定的规则代表了运作者的主张,也被称为“业务需求”。与之相对的,还有用户需求、非功能性需求(性能、负载能力等)。所有的需求拼起来像是不同角色在共同创作画作,这幅画作描绘了一个生态,所有人在上面输入一些东西,也从生态里获得一些东西。
产品经理还原这幅画作不是用画笔,而是用信息和逻辑。所以产品经理需要随时能切换视角,权衡各方的利益,为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谁能决定了这个生态的兴衰?最终还是用户,他们是系统的第一驱动者,其他角色为他的需求来服务。比如电商平台的买家,小说网站的读者。
为什么互联网领域容易形成一家独断的局面呢?因为C端网络效应。
互联网没有物理边界,传播速度很快,如果有竞争力,又有推广能力,会很快触达用户。而作为用户,选择成本非常低,无非是长按-删除,再搜索-下载。
一个APP用的人越多,用户受益越大,越难以脱离,而落后者的竟争成本变大。有些人不太想用微信,但是他没有办法把所有的好友关系迁移到另外一个软件。
所以谁能获得并留住用户,谁就可能成为最后的胜者。
APP 是可以进化的,更新一个版本,成本并不高。手里掌握了用户,将用户迁移到新的业务上去,去满足用户其他维度的需求,是完全可行的。
而物理建筑不会随意改建,而使用用途的变更也没有那么容易,用户对物理建筑本身并没有依赖性。
从各方面看,建筑师和产品经理完全不能拿来做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