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速发展的时代,我究竟要怎么做,才能留住彼此的友谊及情感?今天是外国人的节日平安夜,同时伴也随着明天的圣诞节,虽然对我而言没有任何感触,相比之下孩子就显得比较激动了,老早就开始期待她的圣诞礼物。年年圣诞夜晚为她制造“童话”传说已经成我的习惯,暗地里早早备好了小礼物,只等明天醒后惊喜之声。
现在的生活已经不需要日历来提醒你节日的倒来,翻开朋友圈,总会有人告诉你今天是什么节日。各种问候及祝福语提醒着你,多多少少也该表示一下关爱之情了,其实类似这种节日的温馨与浪漫早已统统与我无关系了,我还是平常的我,还是那个为了一日三餐的材料纠结着的我。
此刻,我盯着手机,也想作态的群发一条复制粘贴来的祝福语,骚扰一下躺在手机里沉默N久的“朋友们”,好提醒一下对方我的存在,结果,半天不敢发出,一种即陌生又尴尬的情绪由然而来,阻止了我激动的手指头,想来想去,还是择良问候几位以表关心。也请收到我那可笑又做作的微信朋友们,千万别太鄙夷,你就当我流量太多,终于有机会任我挥霍。
不想刻意写上华丽的语言,以真心实意的语言写上祝福,就像我们平日里的交往,浅浅淡淡、简简单单,即不扭捏又不矫情。
小时候有一首名叫《永远是朋友》的歌唱的真好:“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多少新朋友,变成老朋友”,我们总是不断结识新朋友,却逐渐忘了老朋友,偶尔回忆起来,模模糊糊记得曾经确实有那么一位朋友温暖过心房,于是,面露微笑,想念着对方。
有朋友对我说过一句话:“你生命中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只会陪你走一段路程,并不会一直陪你走下去。”乍一听,心痛万分,却又不得不否认它的精确,想想自己这半生遇到的人,来来去去,不计其数,却有很多已经变成某一段回忆,成为过去。有时候,我会想,既然人出生时是个体,离开时又是个体,怎么还会有孤独一说?反正人人都是孤独,也就不稀罕,不孤独了。
2、
这两天,重看张爱玲的小说,年龄在长,心境也在变化,对故事中的人物又是一番新的认识和理解。
记得初次看张爱玲的书是二十岁左右,正是桃李年华,对世界,对事物充满新奇的阶段,眼里有的只是幻想与梦想,不知岁月忧愁。我一直很喜欢那个时期的自己,充满阳光、自信、激情。
所以,当我看到张爱玲笔下女主角们的性格及样子,十分排斥,太阴郁、太堕落了,简直给人一片灰暗。她们的世界是一种看不到希望的世界,是一种绝望中不断拼命挣扎的世界,是一个不能自拔世界。相比之下,那时的我更喜欢三毛的作品,自由、洒脱、充满向往的沙漠之旅。
我是通过张爱玲的书看到香港女人独有的个性:冷傲、尖锐。虽然她笔下的女主角大多是由上海女人演变而成。
其实,我思想很狭隘的,一旦对某一件事儿产生看法,连带的与这件事儿有关的一切都有看法。比如,我不喜欢甜的东西,所以认为含有甜分的食物就是不好吃,根本不需要尝试。
我很讨厌香港人,连带的讨厌香港的一切,理由不想说,你可以骂我尖酸,但没办法改变我的偏见,过去因为这种偏见思想没少引起口水之战,结果都是徒劳无功。
说来也很可笑,我虽对香港有偏见,却又很喜欢听粤语歌。总觉得它是所有歌曲中最有韵味的语调,很有上个世纪风情韵味,它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像一杯浓郁芬芳的咖啡,甘醇、回味无穷。
张爱玲笔下的“港女”冰雪聪明又暗藏心机,通过她们身上你会看到被“金钱、欲望”束缚上一种沉重的“枷锁”,她们一边享受着“枷锁”带来的优越感,一边又被这层“枷锁”约束丧失了人性。
所以二十岁的我,在看到张爱玲描绘的纸醉金迷世界,除了不解就是恐惧,恐惧那个时代的一切,包括爱情、包括思想。同时也害怕自己会变成那样的女人。
后来看到大家纷纷评价张爱玲的各种伟大时,心有郁结,实在搞不懂小说的伟大之处,甚至怀疑自己愚昧,短见?
人的思想和看法会随着时间及经历产生变化。过去的不通,现在变通,过去的不解,现在的秒懂。三十岁后再看张爱玲,果然改观许多,甚至有点儿理解张爱玲为什么会选择孤老终生,正因为她活的通透、清醒,睿智,才能清楚的看透事间常态,加之亲身经历了伤痛之后毅然选择孤身一人的生活。
都说难得糊涂,让人糊涂很难,张爱玲就是不肯糊涂,清醒的生活着,观察着,才创造出一部接一部的旷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