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在闲暇之余总会在知乎上(偶尔也在微博上)吃各种瓜,关注各种热点事件。发现存在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尽管对同一事件会同时存在一些不同的立场,以及不同的观点,但总会形成一个主流的立场,很少存在两种观点分庭抗礼势均力敌的情形。甚至存在主流观点(而主流观点通常背后是道德舆论支持的)对其他观点和立场赶尽杀绝的趋势。
前几年有一部名为<legal high(胜利即正义)>的日剧直至今日仍然占据了百度日剧热度榜的前三。这部剧的主角古美门研介可谓是律师界的一朵奇葩,非科班出身,被大律师事务所扫地出门,视钱财如性命,为了胜诉不择手段,贪财好色,妥妥的一个人间败类,与日本整个律师界为敌。不可思议的是从头到尾,古美门都保持了全胜战绩。
而这样一个与大众格格不入,堪称三观崩坏的律师,却总是能抓住委托人内心最真实的诉求,从委托人的角度据理力争,再辅以各种手段寻求证据,让对方律师有口难辩。在他的眼里,胜诉是最终的目的。
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案子则是代替村民起诉有污染环境并导致居民健康恶化的化工厂,他动员起村民要为自己的尊严据理力争争取巨额赔偿,要知道,三年前,化工厂得以在被村民起诉后还能正常动工,也拜他所赐。
可以说,从道德层面来讲,古美门反复无常,唯利是图,眼里只有委托人的钱,和他的游艇飞机。但之所以他总能获胜,却并不是他善于诡辩,而是他没有固定的价值倾向,这使他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用不同的观点解释现象,同时,也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可以有多个角度,而不同的角度也会带来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回到我们的现实世界,回到观点和立场激烈碰撞的各大网络社区和论坛,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问题呢?
夏天轻生男子在华山长空栈道跳崖的事件引起轩然大波,众多网友纷纷指责男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对周围的游客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引起社会恐慌。也有人认为,到了自杀的地步,当事人肯定承受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不应再过多苛责。前者提到了维特效应,这个行为会对其他有轻生意愿的人起到鼓励效应。而后者认为,老子都没有活下去的信心了,你们还要求我不能死在这不能死在那,是不是太不人道了。
另一件更加轰动的社会事件则是父亲和爷爷因家中无法负担年老得癌症的母亲的医药费而溺死了家中的重度脑瘫儿,我思索再三要不要将此事作为例子,因为剥夺一个已经脱离婴儿期的孩子的生命的行为已经触及到很多人的底线,对他们而言此事是否合理并不存在讨论空间。而在知乎上,出人意料的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理解,这里面不得不提到几个关键点,生母在孩子出生后便离婚改嫁,而孩子的抚养的经济压力也完全由父亲承担。可以说,这家人的经济状况以及具体情况是常人不能感同身受的。也因为涉及到道德层面,关于这一事件的争论很激烈。
关于这些事件,我并不是要宣扬其中某一种看法或观念,只是觉得,想要了解事件的全貌,我们需要更多的角度,也需要从更多的立场出发思考问题,不必囿于社会道德、日常看待问题的固有模式,而是从现实出发,直面人性血淋淋的黑暗面,直面事实和真相。承认即使在秩序良好的当今社会,有着逐渐完善的法制和道德舆论体系的国度里,人性的恶也不会完全消失,我们也无法期待那个人人都只有真善美的一面的世界。
诚然,社会道德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以人性中的善为驱动力构建的致力于将社会变得更美好而产生的人类社会的精神产物,但是多元化的看待问题更是葆有社会前进活力的有效保障,如果有一天,与主流相左的声音不得不销声匿迹,人们的一切动作和语言整齐划一,那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
不仅在社会热点问题中,在学术界,观点的碰撞也是变革的契机。爱因斯坦一句“上帝不掷色子”与量子力学的支持者们争锋相对反向促使了量子力学更加严谨化的发展。
荣格与佛洛依德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分歧使得心理学的流派不再单一。
观点的对撞使得世界一直处于进步之中,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只要摒弃情绪化的争吵,这个世界多元化的观点会带领我们越走越远。
所以,不要害怕观点相左。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是这个世界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