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心理科学专业著作。以前一直对儿童心理学很感兴趣,对于家庭教育书籍中提到的心理学知识尤其感兴趣,断断续续看过《当我遇见一个人》《轮回:前世今生来生缘》。但是那些书都是案例分析多,理论建构少,因此对于本书介绍的“人格心理学”,完全没概念。
刚刚开始看书时,抱着“啃书”的态度,看得十分紧张。看到第一章解释人格的六个流派更是有种“眼花缭乱”的感觉,我甚至做了一件非常好笑的“傻事”——把六个流派对于人格概念或实例的不同观点分别抄在六张纸上,以方便区分。第一次网络读书分享,春花说“允许混淆”,聂老师说开始都是“模模糊糊”,我才似乎没那么紧张了。慢慢找到阅读的乐趣。
心情放松下来,就觉得书越来越好看了。看到不同流派的一些观点,也能联系生活实例对应一下。例如:关于攻击行为,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所有人都能成为乐观、和善的成人。我很认可这种观点,回顾班主任生涯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或“问题家庭”。记得有一个四年级孩子,攻击行为严重,后来了解他爸爸长期酗酒,家暴,妈妈则离家出走,父母多年闹离婚。有个五年级孩子有偷盗行为,经了解他爸爸经常以成绩不好为由不满足他想要买玩具或出去玩的愿望,还经常打他。而妈妈则纵容溺爱,背着爸爸多给他零花钱。又比如:人本主义流派的人格理论家用自尊来解释抑郁。而我发现,经历了同样的创伤性事件,那些不能建立良好自我价值感的人更容易抑郁,或抑郁程度更严重。而行为主义流派认为抑郁是由于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物。我觉得讲得也很对,有广泛兴趣爱好的人更不容易抑郁。即使遭遇不可预见的重大打击,有广泛兴趣爱好的人也可以将抑郁情绪升华成运动、音乐等社会认可的爱好。慢慢我认可了,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划归某一个人格流派。每个流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问题,都能给我们带来启示。
当我放松下来,阅读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不为积累知识或解决问题而阅读,而积淀到一定程度自然能积累知识和解决问题。这就是阅读和学习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