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在中国,想信稍有点文化的人,都不会不知道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唐诗吧。它是唐代诗人刘希夷在他的《代悲白头翁》里写下的精彩金句。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此诗,构思精妙,意境新颖,一唱三叹,典尽其妙。风格清丽婉转,情感沁人心肺。使人读之深陷其中,掩卷回味无穷。
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全唐诗》里,第八十二卷中收录的《代悲白头翁》,署名作者是刘希夷。而第五十一卷中亦收录了该诗,题目成了《有所思》,诗中“洛阳女儿”变为“幽闺女儿”,其余只字未变,作者却是宋之问,这是为什么?
人们也知道,清康熙年间编修的《全唐诗》,由于内容浩繁,编纂时间仓促,书中误收、漏收、重复,次序混乱、考证粗疏等问题确实不少。但,一首诗换上一个题名,改上两个字就易其主的,也颇为奇巧。
这里,就引出了本文要讲的主人公,刘希夷的亲舅舅宋之问。一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唐代诗人。
二
宋之问虽是刘希夷亲舅,但他们年龄相差无几,属同时期人。刘希夷少年有才,唐高宗上元二年中进士,善弹琵琶,落拓不羁。其诗以长篇歌行见长,文采恣肆,词旨悲苦,多依古调,写的一首好诗。他的《代悲白头翁》成诗之初,曾私下与宋之问交流。宋之问一见倾心,大加赞赏。一遍遍吟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联,更是爱不释手。哪知道,好诗引出了坏心事,宋之问产生了想占为己有的卑鄙念头。他厚着脸皮向刘讨要这一联,想用入他自己的诗中,并承诺给其种种好处。当刘希夷不答应时,他便恼羞成怒,顿生杀机。用当时一种流行的“土囊压杀”法,将自己的亲外甥活活杀死。说来手段极其恐怖,就是用装满黄沙的麻袋,压在被害人的胸口,使其窒息而亡。
这样,年仅30岁的刘希夷,就因为两句诗写得好,惨死在自己的亲娘舅手中,老天真是缺位呀!今天听起来,仍令人毛骨悚然,胆颤心惊。由此可见宋之问人格之低下,道德之败坏,自私自利,卑鄙残忍和极度虚荣的一面。
如此说来,宋之问好象是一个不学无术,欺男霸女的浪荡公子了。其实不然,他与刘希夷乃同年进士,也是唐初一位颇有名气的天才诗人。
岭外音书绝,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这是,宋之问被贬泷州。受尽磨难,偷偷潜回洛阳途中写的一首《渡汉江》。这首诗思乡情切,表现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前两句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全诗语虽浅显,意却深邃,描摹心理,贴切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被选入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可见其对后人影响之大,绝非无名之辈。
三
平心而论,宋之问是个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
从小就是一个听话用心的好学生。十年寒窗苦读,他考取了功名,业余时间搞创作,也赢得了诗名。年纪轻轻,就与“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一起分配到习艺馆。这虽然是一份没有实权的工作。但却很是体面,在此期间,宋之问的才气名气蒸蒸日上。后来又结识了当时诸如张说、刘知己、沈佺期等文化界知名人士。
据《唐诗纪事》记载,一次,武则天游龙门时,举办了一场诗歌大奖赛,宫廷诗人,文化名流,参加者众多。奉旨作诗,自然紧张而有谨慎。有人抓耳挠腮苦思冥想,有人顺水顺风奋笔疾书。场面格外引人瞩目,牵动人心。因为女皇有言在先,谁先成诗,御赐锦袍一件,作为奖品。所以谁人不是百倍努力,其止是奖品,更高得是荣誉,能在女皇面前露一手,定会前途无量。
左史东方虬捷足先登,率先成诗,武则天龙颜大悦,当即赐下锦袍。东方先生自然感激涕零,捧着锦袍,五体投地叩谢皇恩。然后颇为自得,坐回自己的位子。
然而,没过多久,紧接着宋之问也写完了,呈上圣前,武则天搭眼一看,心中一惊,宋之问好文采呀!女皇大加赞赏,以为其意境更胜东方虬一筹,随令将东方虬手中的锦袍拿下,赐给了宋之问。转瞬之间,锦袍易主。可怜的东方虬狗咬水泡瞎高兴,屁股没坐稳,就被人撸了绵袍,甚是难堪。宋之问倒是心花怒放,喜笑颜开,乐得找不着北了。
那么,宋之问的诗究竟好在哪里呢?看看这首诗的尾句两句,就略知一二了。
吾皇不事瑶池乐
时雨来观农扈春
马屁拍得多么熨贴!这一次诗赛以后,除给他带来了无限荣光的声誉之外,更使他的虚荣心,做官欲急剧膨胀,更加让他利令智昏,人格变形,走向一个卑鄙无耻的境地。
四
为自己的前途官运,攀龙附凤。宋之问巴结上了武则天的宠男张易之兄弟,极尽献媚奉迎之能事,甚至给张易之提尿壶,完全失掉了一个文人诗人的脸面,毫无一点点操守可言。也无一个诗人应有的气节与风骨。
更有甚者,由于宋之问外表貌美,是个帅哥,虽不比张易之那样的专业“莲花面首”,但也是人材出众。他也想利用这种天然资源,上言武则天,想弄个类似于“小蜜”职位的肥缺干干。
明河可望不可亲,
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
还访成都卖卜人。
这是宋之问写给武则天“情诗”《明河》篇中的句子。岂知武则天是个很讲究的主,虽然,她很佩服宋之问的才华,但因为他有口臭这个毛病,就没有被批准。这让宋之问很失望,更加不顾一切的去投靠讨好张氏兄弟。
到公元705年,武则天年事己高,卧床不起。张氏兄弟轰然倒台,宋之问因为跟的太紧,立即被贬到遥远的南方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当时,那是蛮荒苦难之地,在皇宫京城习惯奢侈生活的宋之问,哪能够受得了艰苦,不到两年,他就偷偷逃回了洛阳。前边那首《渡汉江》,就是他逃回途中所写。一个罪人,闻风丧胆,凄凄惨惨,已经没有在朝的骄横得意之色。所以诗写得极为凄怆,也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那首诗反而成为了他诗中的上品。
回到洛阳,宋之问如丧家之犬,无处可去,老朋友张仲之收留了他。住在张家,衣食不愁。宋之问本该感恩戴德,静下心来,好好修正一下自己的人格和品德。那知他就是一只喂不熟的白眼狼。很快,他又办了一件令人不耻的肮脏丑事。
当时,权臣宰相武三思在朝中作乱,张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等人召开秘密会议,商量要除掉他。只说宋之问是自己朋友,并没有避违他。那知道他把这看成又是一个接近权贵的好机会。想也没想,立即出卖了与之有恩的朋友。就这样,因为“检举”有功,将功赎罪,很快又得以晋升入京,重新做起了大官。而那个张仲之、王同皎等好朋友在牢狱里被三提七问,严刑逼供,打得遍体鳞伤,血溅衙堂,命丧刑场。至此,天下谁人不骂宋之问,算什么狗屁文人。枉有一身才气,却是卑鄙小人。中国文化最蔑视得就是,卖友求荣,害友图进的可耻行径。
五
小人常有得意时,宋之问也不例外。景龙三年,唐中宗在昆明池主持诗歌精英大赛,宋之问又出了一次大风头。
这是诗歌实力派之间的华山论剑。当时如有电视台,一定会全国现场直播,如有微信,必定刷屏。
那时,由美女主持兼评委上官婉儿负责评判。一时间,楼上纸片纷飞,一首首诗歌稿件在众人的惊诧目光中纷纷飘落,淘汰出局。最后,只剩下宋之问和沈佺期两人的诗握在她手里。众人敛声屏气,翘首以待,不知谁能得此桂冠。不一会儿,沈佺期的诗稿也被抛了下来。
美女评委上官婉儿宣布:二诗文笔旗鼓相当,但沈诗结句“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辞气已竭,而宋之问诗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陡然健举,若飞鸟奋翼直上,气势犹在。宋之问胜!
紧接着,宋之问又以一首应制诗再度扬名,技压群芳,出尽风头,成为当时名扬天下的大诗人。
宋之问向来就是个很会造势的人,就如现在人说,能把资源利用到极致。他凭借名气才华,又极积地活跃在京城。他巴结权贵之心又涨到潮头,将目光移向新政权的执掌者,看太平公主得势,就投靠太平公主,后见安乐公主权势蒸蒸日上,又招降纳叛,极尽奉迎安乐公主。宋之问脑子飞天快,且方向明确,管你是雄是雌,有奶就是娘。
他反复无常,无情无义,朝秦暮楚,又怎能玩得长久?
唐中宗一高兴,要将宋之问提拔为中书舍人,可太平公主不高兴了,说宋之问在选拔人才时受贿赂了。情势急转,被提拔重用的人,转眼成了被“纪委”约谈的人,随及被“双规”,交司法部门处置。最后结论:以受贿罪贬为越州(今绍兴)长史。
六
在被贬流放的日子里,宋之问心有不甘,还在奋笔写诗。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接触社会,历练生活。确实写了不少好诗,他在越州写的《祭禹庙文》,歌颂了大禹治水、救灾拯民的千古圣德:
先王为心,
享是明德。
后之从政,
忌斯好佞。
酌镜水而励清,
援竹箭以自直;
谒上帝之休佑,
期下人之苏息。
《祭杨盈川文》诗,采用四四制式,字字有声,句句华丽,内容言简辞切,情感悲凉真挚,催人泪下。还有《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等佳作。
诗歌成了他生命的支撑。也许他还心存幻想,希望依仗诗歌才华重京都返。在《题大庾岭北驿》诗中写道:
阳月南飞雁,
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
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
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
然而,事与愿违。新上任的唐睿宗根本不吃这一套,因为鄙恶他的为人,以“狯险盈恶,无悛悟之心”又将其流徙钦州,后又转至桂州。
艰难困境中,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着又换了一个新皇帝,唐玄宗登基了。那知道这位爷,最恨那些曾经扰乱过李唐天下的人,来了一个大清除。宋之问也沾腥带臭,不但复官成了泡影,连命也被剥去。玄宗下旨,将其在流放地赐死,宋之问接旨,痛哭流涕,纵有满腹诗文,再也无力回天。就这样,“才华盖世,无耻之尤”的宋之问结速了他炫丽而肮脏的一生,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宋之问一生,虽才华横溢,但“三观”不正,追名逐利,毫无道德,更无廉耻,不仁不义,心狠手辣。费尽心机,熬尽心血,一生殚精竭虑,跌跌撞撞,从无消停之日。结果还是空有满腹文才,落了个身败命裂的可耻下场。真是可恶可恨又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