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一场发生在中学校园的特殊的凶杀案震惊了所有人。受害者是高三班主任鲍方,他是被他最看好的学生罗某连续扎了二十几刀而毙命。
所有人都觉得不解,事情的起因无非是鲍老师对他的简简单单的一句训斥的话而已。是什么仇怨,让十几岁的少年可以对着师长举起屠刀,而且行凶过程中毫无怜悯之心,咬牙切齿的一定要让平时对自己关爱有加的师长死在自己手里才肯罢休?
所有人在谴责罗某的不知感恩与狠毒,但这起发生在校园里的凶杀案,难道仅仅是一起学生丧心病狂杀害恩师的案子吗?我想更多的人,应该从这起案子看到更多深层次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于罗某行为的不谴责。从大部分人角度来看,鲍老师对于学生罗某那是关照有加,而罗某在大家眼里也不失为一个上进的、成绩优异的、有巨大潜力的学生。照理说这种情况下,应该是师生关系和谐,共同进步的双赢局面。
那么,是什么让师生矛盾激化到如此地步呢?至少在罗某看来是这样的。对于鲍老师来说,这是一个老师平平常常的行为,而对于罗某来说,老师转身之前撂下的那句话:“不想写就转班。“让罗某的神经一下子崩紧,以致暴怒而杀之欲快。这句话也许是鲍老师管教学生的很正常的,也许不止一次说过的。但他不知道,这句话让罗某的阴郁的、早已经暴躁不安的内心,让罗某抑制不住的想做些什么来泄愤。
罗某不是一个个案,而是校园这类学生的缩影,暴躁、易怒、冲动、性格孤僻、听不得任何的批评、经受不了任何打击。如有任何风吹草动,就能让他敏感的神经崩紧,从而做出一些让人意外的疯狂举动。
这几年,经常有一些新闻,堵如,被老师稍微批评一下,就当众跳楼;考试作弊,被老师批评了,就自残;作业没完成,被老师批评,就要死要活,自暴自弃。显示出一种极为阴郁、悲观的消极对抗方式。以此来获取他人关注与老师的宽容。
另外,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这个观点一直在教育界盛行。教育体系一直提倡对于孩子要表扬为主,因为批评会伤害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损害他们的自尊心。
殊不知,正是这种教育方式盛行,让孩子们根本不清楚什么是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其实完成不了作业,没有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批评是他们应该承受的后果。这种后果不是师长硬生生的赋予的,是客观存在的。更是是人生成长道路上应该获取的“成长营养”。只有经受过批评的孩子才能茁壮成长,才能懂得承担犯了错误的责任,才能懂得乐观,积极的去接受批评。不要总是以:‘他还是个孩子,犯错了也正常。’为孩子找开脱的借口。
这起杀弑师案,家庭也好,学校也好,都应该清楚的意识到,娇宠孩子,毫无底限的表扬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一种不良后果,孩子的受挫能力就会变得愈发赢弱。而罗某,很显然,还有着明显的心理缺陷,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之前对他寄于厚望的鲍老师感觉罗某在学习在懈怠了,出于一个师长的责任,批评了他好几次,而正是最后一次的批评,让罗某起了丧失了人性,起了杀意。
这个案子让我想起多年前,作为教师的我,因为一个刚转来学生作业一直没有按时完成,于是狠狠批评了他。没想到他转身在瓢泼大雨中就跑到了学校旁边的小山上,不肯再下来,一直喊着要去死,于是急匆匆赶来的父母,就在那样的大雨中,跪在学校的泥地上,苦苦哀求,当我伸手去扶他母亲的时候,他母亲的一双眼睛让我心悸,充满着怨毒与仇恨。整整半天,学校里的老师,还有他的父母,一直不停的磕头,苦苦哀求,他才慢吞吞的下山来。
那时候想来是心寒至极的,他母亲的目光也是让我不寒而栗的。家庭的教育是何等重要,我想这个孩子算是彻底毁了。他以后的人生会走得很辛苦。这样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学校里,在家里,老师父母可以让着你,可是当你走上社会,你做错了事情,你必须承担后果,而不是寻死觅活,别人便能宽容你,便能放任你的。
说白了,学校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所有的孩子在学校里要学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学着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承担责任。而罗某正是属于那种学会了知识,却没学到如何与人相处和如何学会承担责任的那类学生。
也可以说,在罗某的世界里,世界非黑即白,老师批评了他,于他而言,就是一个敌人,而他根本没看到老师批评他的原因是存在的,确实是他学习懈怠了,老师批评他的目的,是想他在学习上更有进步,将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程。这些都不在罗某的考虑范围内,他所想的是,你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批评我?全班学生那么多,你为什么紧紧揪住我不放?所以他在下手时毫无人性,疯狂冷血。
逝者已逝,这起弑师案,给原本应该宁静、祥和的象牙塔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在这起杀师案中,很多人都在讨论是因为现在的分数至上原则,补课等教师不当行为导致师生矛盾激化,而导致这场悲剧。
校园永远是一个洁静而神圣的地方,这起杀师案,唤起更多人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因此学校教育确实不该以分数为衡量标准,更应该关学生的情感需求。而老师们在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更应该去窥探一下学生的内心与情感需求。对于家长来说,更多的是要教会自已的孩子在校园生活中,懂得尊重别人,教会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
孩子心灵的恶比什么都要可怕。亲情,友情,师生情,才是孩子们心灵中能汲取的成长养分,而适度的批评更是学生需要的营养,请别再一味的要求老师要表扬孩子们,也不要一味的给于孩子们太多太多的表扬。他们更需要的是接收他们应该接受的批评,从而可以学会去承担责任,健康成长。说到底,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生内心情感的冷漠自私才是导致这起悲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