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以此文纪念和祝福“印象笔记六周年”生日快乐,请容许一个对印象笔记充满了爱与期许的老用户多唠叨几句。
印象笔记六周年庆典的口号是:勿忘初心,让印象更新。那么初心到底是什么?印象笔记说:做人类的第二大脑。其实我们对人类的第一大脑的理解还非常有限,又如何来理解和打造第二大脑。作为一个脑科学的研究者,我想先和大家聊聊我们的第一大脑。对第一大脑的有基本而清晰的认识之后,再谈如何帮助印象笔记打造第二大脑。
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分为两个类别:理性认知和情感加工。印象笔记所谓的第二大脑主要处理的是人类理性认知的一个分支——记忆。记忆又可以根据存储的长短分为短时记忆(也有人说是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内容刺激的感觉通道,区分为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触觉味觉记忆等。根据记忆内容是否具有情绪信息可以区分为情绪记忆和非情绪性记忆。不同类型的记忆由于属性不同,能够被留存在大脑中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记忆的形成
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讲解记忆的加工过程和深层机制。以下是10年前,你和女朋友第一次约会吃饭的记忆:“你和她约在晚上7点,一个浪漫的法国餐厅。时间快到了,你穿着笔挺的西装,在餐厅门口翘首以盼。她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缓缓走来,走到你面前说:到了呀,我们进去吧。说着话,你们两人走进餐厅,找到定好的位置。服务员拿来菜单,你们准备点菜。”让我们解构一下以上这段记忆,’她穿着黑色长裙’这是视觉记忆,’她说:到了呀,我们进去吧’这是听觉记忆。“之后你们点了法式鹅肝和考三文鱼,非常美味。”这是味觉记忆。而在点餐过程中,服务员到底和你们说过什么,你可能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这是因为这些内容进入了工作记忆,但是并没有被存储下来,随着其他刺激的闯入,他们在大脑中的痕迹也随着消退。但你为什么单单记住了和她有关的一切,对其他的内容却记得没那么清楚?那很可能是和她第一次的约会是充满了幸福、快乐、欢喜这样的情绪的,这些情绪可以加强大脑对内容的记忆,这是脑科学中的一个经典的现象:情绪性的内容更加容易被编码和记忆。另外不同的感官(视觉、听觉、味觉)记忆,进行了多通道的整合,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记忆区块,可以抽象成“第一次约会的她”这样的概念,存在你的大脑里,一旦任何一个相关的记忆点被唤醒,其他相关联的神经元也会被激发了。
记忆塑造你的性格、提升你的能力、构建你的世界观
那么记忆对我们有什么用呢?记忆可以说是:人之所以为人,你之所以是你的根本。它是人类心理和认知加工的根本所在。试想,如果你不记得你父母是谁,你的脑海中就失去了家的概念。如果你不记得,你和爱人的相处的瞬间,你也就不知道幸福的体验。如果你不记得自己小学学过什么,你如何上初中、上大学,你就失去了理解力和智力。一个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情感和智力的人,还能称之为人吗?以上提到的一切人类心理功能,总结起来就是人类学习的能力,人类有了记忆的能力,才有了把这些记忆总结和升华的机会,有些内容反复出现,比如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反复浮现的旋律;例如,学习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反复想起曾经的笑与泪。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着旧的记忆被修改,新记忆的形成。这样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你从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慢慢成长一个完整的个体,你的脑海中存着各种各样的记忆,各种各样的情景,这些记忆塑造了你的一切,你的性格、你的能力、你的世界观。
既然记忆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说说印象笔记针对我们的大脑记忆到底已经做了什么。以及将来该做什么,才能真正地完成作为第二大脑的使命。
“方便剪藏”仅仅是知识沉淀的开始
回到我们的第一大脑,说说方便剪藏的好处和危害。我们的大脑有惊人的存在和记忆能力,一个小小的大脑空间可以存储几十甚至上百年时间长度上的记忆与过往。但是我们的大脑也有一个巨大的不足——容易遗忘。有些东西记的快,忘记的也快。想想大学期末考前,临时抱的佛脚,考试周拼命的记忆应付了考试,但是那些临时记下的内容,你现在还能回忆出多少?可能完全不记得。再想象一个情境,早上出门晚上下班,一天的工作中,你要面对多少的人和事,你能够记下来的可能百分之一不到。有人说,大脑这么强大,却记不住全部东西,这不是一个悖论吗?其实大脑选择忘记也是为了更好记忆的手段,大脑的存储虽然强大,但是它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硬件,硬件的存储一定是有限的,它只能用有限的资源记忆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垃圾内容都要排除在外。但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所有排除的内容都是垃圾吗?大脑这个垃圾分拣器能做到100%准确吗?答案是:不能。很多时候时候一些重要的内容也被排除在大脑的记忆之外了。这个时候,一个外部的不限容量的存储器就变得必要了,这种外接存储可以拓展我们的大脑内存,以免错过一些重要的信息。而这个存储器被我们使用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它必须要足够的方便,足够的快捷。可以做到1键存储,1秒存储,才能达到大脑的反应速度。否则就会被大脑自动拒绝,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存储,因为如果外部存储太慢,存储还没有完成,新的刺激就已经来了,存储的过程就会被打断。之前的Evernote,现在的印象笔记,都在努力深耕收集和输入。如何让收集变得更快,更方便,更人性化,更全面。印象笔记在不遗余力的做这件事,本次推出的手机端快速剪藏(Widget)就是这个思路下出来的产品功能。
但是,我想提醒印象笔记和用户:当快速剪藏做的足够好的时候,就应该警觉另外一个问题。当剪藏变得和大脑加工信息一样自然,而存储器又没有内存限制的时候,一个可怕的事情就此产生:收藏变成了一种病,以为存下就是自己的了,看到好的内容就存下来,存的越来越多,看的越来越少。本来就有限的学习时间,分给了一大块给浏览和收藏,因此产生如下如下问题:1. 浅层浏览上花费了很多时间,深层消化吸收,总结实践的时间越来越少。2. 好的内容堆积到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好东西的垃圾堆,即便是好东西,看上去也是凌乱的垃圾堆,你也没心情去理顺它。为了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可以考虑从收集入口增加一些功能,保证既有信息收集效率的同时,增加信息筛选的功能。有意地提醒用户去筛选信息,加入信息的评级机制,这个信息有多重要,这个信息有什么用。标签是一个可以发展的方向,还要思考加入其他的信息筛选功能。
印象笔记如何让知识深度沉淀
把好东西和好内容存下来,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并不是记忆和学习的全部。这就好像我们的生理大脑,你看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并不意味这你学会了绘画;你听到了肖邦的钢琴,也不代表你学会了谱曲。知识和技能,是需要经过修剪、组织、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才能形成体系被存在脑袋里的。有人说我只是用印象笔记来存储,想找什么,直接搜索就可以了。但是你要搜索的内容,叫做信息,并不是知识。印象笔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当这样的单纯存储器的角色。但是,印象笔记更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是应该思考:如何让这个第二大脑本身具有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甚至是智能。让印象笔记真正成为人类的“智慧助理”,这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康庄大道。我们看看印象笔记现在在产品功能上,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上线Markdown功能,促进知识沉淀和输出
剖析一下Markdown的应用场景。针对的用户应该会使用markdown语法,很可能是一个博主,常写博客。还有一些极客和程序员的基因,对产品体验有苛刻的要求。这个功能的动因可能有几个:1.让存在电脑上的笔记本身变得更美,更好看,或者是条理和结构更加清晰。目的是增加用户对已有笔记的深度加工,增加笔记利用率,有利于知识的组织和沉淀,这是一个好动因。另外可以配套的功能是模板,各种好看的模板,或者方便用户定制的模板。实现和markdown相配套功能。进一步促进用户沉淀信息,增加用户粘性。2.增加知识工作者,或者是博主从印象笔记的输出。这些使用印象笔记进行素材收集的用户,平时有内容输出的需求,需要规范和美观的排版,可能之前把素材在印象笔记中整理好后,需要在其他的markdown编辑器中进行最后的格式编辑。印象笔记直接实现markdown,让知识从收集、组织、输出形成一个完成而无缝的流程。这有利于进一步的增加用户粘度,提升用户体验。我推断这个功能主要是针对高级付费用户群,但对初级用户也可以兼容,提供一些标准的markdown模板就行了,简单几步可以让自己的笔记更加美观,何乐而不为。就此,我产生的一点联想和推断,印象笔记应该在笔记格式这一块深入的做下去,是不是考虑加入“锁定编辑,专注阅读”的功能模块。从各个渠道收集来的内容,如果可以向Pocket那样保证一定的排版格式的美观,用户是有进一步读下去的愿望和动力的。这样可以进一步的增加用户粘度。另外一个就是前边提到的笔记模板,官方制作优美和实用的笔记模板,同时提供用户间分享的渠道。比如可以做一些笔记消化总结的模板,这同样也是效率管理价值观的输出。这样从内容阅读、内容消化到内容输出,各个环节上都有都有了产品功能上的考量和照顾。
QQ空间和朋友圈的笔记分享功能,增加社交功能,促进用户间信息和知识沟通
无论是Evernote还是印象笔记,在社交功能这一块表现非常薄弱。只有一个工作群聊,而且体验真的很差。感觉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没有用户问津,也没有产品经理问津。这次的印象笔记新功能中加入了分享功能,这应该是做出社交的第一步吧。分享可以作为知识沉淀的最后一步,也可以作为第一步。这有利于印象笔记中笔记和信息的流动,无论如何是一个好事。不然很多笔记就永远的埋在了用户的电脑上,或者腾讯云上。至少让一些死水流动起来。但其中流动的应该是优质信息,是沉淀之后的精华干货。所以我觉得的既然有社交属性,就需要一些知识领域的IP,这些人可以进行价值观的输出,建立印象笔记社交圈的核心节点,他们可以是各个领域的精英,对各自的领域有意见和风向的引领作用。当然除了知识的分享,这其中也可能包括个人生活的分享,可以是朋友间,亲人间,那这可能就是另外一套的产品逻辑了。需要重新进行思考。总之,能让笔记、内容和知识在大象的圈里流动,也可以向外流动,这是一件好事。
多个信息通道和媒介的存储,离‘智能知识助理’的愿景还很遥远
另外大象研究院提的一些新功能,我倒是有几分琢磨不透。记录乐谱和棋谱,这是不是有一点无厘头?用户中有几个搞音乐和下棋的,我记录这些有啥用?实验室的leader常诚提了一个多感觉通道记忆整合的概念,我觉得这两个产品与此概念不是很契合,这两个示范功能更像是为了庆典展示用的两个小玩具,没什么实用价值,也看不到功能用途。不过多通道记忆这个概念是没错的,一个情景记忆的场景,确实是多个通道刺激共同绑定的结果。但这在印象笔记中很难找到对应的实现,人类最重要的两个信息来源是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可能占到90%以上的信息量。视觉信息的图片可以存在印象笔记中,语音信息也可以存。但是我觉得目前印象笔记中最主流的存储模式是文字。文字和图片是比较直观的,而听觉的音乐只是一个文件,信息不容易整理和挖掘。至于其他通道,比如味觉,触觉,一方面这些信息输入本身信息量就有限,另外印象笔记中基本没有记录途径。听说常诚是机器学习背景,我们还是好好想想怎么做好,我提出的‘知识智能助理’这个概念。可以像微软的小娜一样,搞一个印象笔记的小象也不是未尝不可,试图改变一下我们和印象笔记的交互方式这个点,还是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举几个小例子:1. 手机直接呼出小象记笔记,这个要同时结合语音转文字功能,这将极大的提升用户体验。2. 图片语义提取功能,从图片中自动提取出一些信息和内容,解放用户的重复体力劳动。3. 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印象笔记现有的context联想功能,这确实是一个印象笔记中目前为数不多的具有’智能’的功能。进一步的可以做的,目前context是一点对多点的联想,如何建立笔记间立体的多维度的关联关系,并且外显的把这些关系告诉给用户。比如note1和note2间的关系是2是1的总结和浓缩。这样的关系,才是存在知识结构的关系,才是鲜活的,富有灵性的笔记关系。我期待印象笔记哪天突然冒个泡说:主人,你很久都没有关照一条重要的笔记或者笔记本了,是不是很久没记日记,该进行自我反省了啊。这才是像智能卖出了重要的一步。
大象学院、大象识堂、大象好物,作为外围服务挺好,对产品帮助有限
这几个就放在一起说了。大象学院和大象识堂,我觉得有一些重叠,也有一些不同。重叠的部分,是希望知识领域IP对用户进行内容输出,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两者又不太一样,大象学院更像一个针对效率工作、时间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慕课”,基本是轻量级网课的性质。我参加过陈华伟的21天时间管理课程,简单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内容是挺干货的,看的出来是对亲身经验的总结。但是课程的形式和学员间交流的方式,还是比较呆板,甚至是千篇一律。我觉得的录制好的课程还是显得太过冰冷,还是直接了当的直播,和在线互动来的真切。而大象识堂,似乎是一个线下的活动为主,也可能是线上的,请一些有识之士,我们姑且就把它称之为大象版的TED或者一席吧。更加像是一种演讲的模式。请有“常识、见识、知识”的人来讲一讲,可能就是各行各业与知识有关的精英来阐述一下自己的价值观的意思。还有一个大象好物,这可能更多的是一门生意了,如果真的做的好,利用好印象笔记的用户基数,也能赚到不少钱。总结一下,三个大象XX,对印象笔记的产品本身有什么或者说哪些帮助呢?这么总结吧,识堂可以用来招揽用户,学院用来留住用户,好物给用户卖东西。反正对于印象笔记公司来说可以增加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扩大宣传,增加辨识度,吸引更多用户,卖掉更多印象周边,但是对于产品本人的帮助,可能并不多。这些算是印象笔记产品的外围服务吧。对我这种资深老用户来说没有太大吸引力。顺便吐个槽,庆典请来的有识之士门对自己的公司和产品都很有见识,但是对印象笔记的见识还不如我多。
正确认识和利用印象笔记和用户间的关系,打磨产品,实现使命
产品和用户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话题,而对于一个知识产品和一些充满知识的用户群体,这种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如何正确的处理好和用户的关系,对产品的长足发展具有巨大帮助。通过我之前和印象笔记官方工作人员的接触以及这次盛典,我对印象笔记的用户关系运营模式有了一些了解。印象笔记官方目前主要是通过微信群、qq群来建立用户沟通的渠道。有印象笔记的各个城市和地区用户群,再上一层,有高级用户的印象大使群,在向上有印象笔记产品体验官的群。这些群目前的活跃程度各不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用户群,主要是用户进行问题反馈,官方新产品和消息的发布。而印象大使群,主要是沉淀和产品相关的一些意见和反馈。产品体验官,目前主要发挥的职能作为产品新功能的种子用户。官方宣称目前中国有几千万的印象笔记用户,具体数字我真不清楚,但是这几千万都是活跃用户吗?这些用户每天都使用印象笔记吗?这些用户每天都有新增笔记吗?这些用户的笔记量有多大?有超过1000吗?不可避免,几千万的用户中有一部分是非活跃的小白用户。这些人不是不想用印象笔记,而是不知道如何用印象笔记,如何更好的使用印象笔记服务于自己的生活。他们身边缺少资深用户,印象大使是官方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案,希望印象大使充当意见领袖,影响周围的人,但是印象大使充其量有500人,每人影响10个用户,也才5000人,这种影响方式十分微弱。解决对用户使用习惯的教育问题,这是官方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让人意识到记笔记的重要性,教会大家记印象笔记,教育大家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进行知识沉淀,自我学习真是有情怀的事。希望印象笔记把它做好。大象学院、大象识堂,我姑且算是一种方式,但是找来的讲者一定要靠谱,一定要与印象笔记有一致的价值观和核心气质,否则不请也罢。顺便说一下,陈华伟和邱晨算是其中的两个,其他人我就不做评价了。另外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可沉淀的、可迭代的用户沟通机制和平台,这是一个重要的待解决问题。印象笔记增加分享功能,同样可以增加大V的知识和价值观输出,影响更多的用户和普通大众,这算是用户之间建立网络的一种形式。其他的形式,比如产品论坛,建立一个可以记录、沉淀、甚至是迭代的良性沟通机制和平台,至关重要。
总结
勿忘初心是好事,但是也要让初心可以与时俱进,发出新芽,在AI智能时代,开出灿烂的智慧花朵。我觉得的印象笔记应该记住这样一个核心理念和价值观:记笔记、知识沉淀、智能知识助理这是一个高尚的情怀,这份情怀不仅属于印象笔记,而是属于整个云笔记领域。关键是看是谁能把这份情怀真正落地,做到极致。用户至上是做好这条路的唯一路径,倾听用户的声音,与最新的AI技术技术结合,才能立于云笔记血海的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