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认知世界里,读书本身,是好的。
不管有钱没钱,地位高低,读书是一种好习惯,也是让人精神丰厚的好办法。不在于年龄,不在于身份,不在于位置,只要你去读,就能读到内容。儿时的我很喜欢书店,童书也一样的意味深长,字句带着朴实稳定的力度,像是一股激流,源源不断涌入身体给人能量。
如果家里有旧书的朋友,不妨翻翻那些定价只有一块多的书本,不管有没有学过,只要用心看下去,字句中表示的道理是非常清楚的,逐渐会读明白的。那些有趣的寓言故事也一样,标注得清晰明了,没有过度夸张无谓的成分。排版也比较简单,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花边装饰,但是,耐看。
以前也没有什么所谓畅销书的说法,也不需要带着腰带和推荐大咖的名字,口碑相传,自然会有人来看。会好多年好多年的看,不会太过着急地去写,看的人也不会因为觉得跟不上时代而遗弃。书,是静止的产物,内容是流动的,能受益匪浅的书本,还是有个看的。就像是好的电视剧,可能集数很短,却怎么也看不够,每看一次,就有新的感悟,读书,不是嚼嚼就吐了的呀。
昨天刚去过书店,那些新书琳琅满目,翻翻看几眼,都是些闲言碎语,毫无看点,这是实话。而且不知道都是些什么来头的作者,冠上去一大堆名头,好像不这么胡吹一番,这书就没有看的价值了。要配色好看,用上好的道林纸,还带着精美的赠品。在这些美丽的表象背后,我们到底要看这书里的什么?作者自传式的对生活经验梳理和总结?那些信誓旦旦的职场秘诀?还是一劳永逸的做法和鸡汤理想化?是吗?真是吗?是我们生活能切实应用和感受的实在吗?
翻了好多新书,不知道在各个领域里面该怎么样用一种扎实的方法去做,去想,那读书给我们的借鉴是什么?说实话,还不如那些教辅书本,最起码做题还能让我们有个提升和进步。离开了学校的考试,剩下的书,能带给人什么感觉?真的是学以致用,丰厚精神的吗?
是或否大家自有感触。我们强调读书的益处,却难以再在书中找到我们该汲取的能量了。正的能量,反思的能量,进步的能量,和更进一步的做法。有好想法,好作为的人有,但是能广泛地传播,真正地给人领悟,这个途径,看似快捷,却变得无比艰难。
几年前我曾经给出版社发过散文稿件。主编看了以后很喜欢我的文风,但是因为市场前景和诸多理由,我只能自费出版,两万多的价格,对我这个打工族来说,实在是大数目。不禁也埋怨自己,还是做得不够好,毕竟有出了名的人,自己就没有那个商业效应。
想表达啊,手里这篇篇文字,有思考和激情的笔法,想卷起一股风暴,都是要一种速度。更多的,大家都想要那种共鸣,字字句句深入心底,这大概是每一个认真的笔者真心的感触。还是有好书的,不管是哪一个年代,但是没必要必须追求“现代感”,一百万一千万人都要那样的路线,并不代表大众都是清醒的,那也要为自己,清醒地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