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早就想过一个人的老年是怎样的了。有一只猫和一只狗,捡出几样爱好来,单单挑出来都能乐上好一天。
最近在看《无缘社会》。有天晚上,我忽然想到有一天会不会也是孤独地死去,心里感到一阵荒凉。与本书中众多青年人的想法一样,“无缘死”也许并非与我无关。
在阅读这本书的期间,我才明白在我以往想象中的老年生活,脱离了社会的关联,更忘了更为关键的事项:健康、家庭、经济、社交,还有死亡。到了年老的时候,这一切的变化是如何发展的,是否如我年轻时的想象这般浪漫?我无从而知。
如此说来,难道这又是一本倡导青年人提早做好人生计划的书籍么?
不是的。
这是一本由NHK电视台记者对“无缘社会”的采访作品合集。记录着这样的一批人:孤独地活着,孤独地死去,并且骨灰零散他乡,无人认领。他们或是高龄,或是少子,或是单身,或是失业,或是离乡,就算一生勤俭持工,儿女聚在,在遭变故瞬间成为无业流浪汉或空巢老人,在血亲、职场、社交、地域等关系中变得脆弱,与社会的关联逐渐脱离,最后成为“无缘死”的一员,任其丰富的一生,也只是变成政府公告认领尸骨的寥寥数字。这便是“无缘社会”,这便是“无缘死”。这样一个冰冷的现象,在调查中发现日本一年竟高达三万二千人。
大森忠利去世一周后才被人发现,因无法确认他的姓名,于是在政府公告上被称为“在途死亡者”。记者一路追踪大森忠利的生活轨迹,从“姓名不详”到确认姓名,通过房东、邻居、同事、同学、乡友了解每一处的线索、并投以全力,对他的人生才有了大概的了解。想一想,这个人生前无人知晓,默默工作,最后是悄悄死去,却有人在他死后,对他感兴趣,想要证明他生前与社会的种种关联,最后是怎么走向“无缘死”的。这种感觉真复杂。
在另一处,馆山君已孤独地死去,住在北海道的姐姐不断地打电话来,在留言机上聊家常,告诉弟弟寄来了玉米,又说因玉米无人签收被退回,却不知弟弟早已不在人世。
这种凄凉的状态弥漫在各种“无缘死”中。在书中,“无缘社会”的人物太多太多了,而他们早已知晓在如今的每一天都在“无缘死”的路上前进,但是他们却没有别的法子。血亲的脉络、职场的弱化、地域的断绝、社交的淡薄,是他们无形的囚牢。任意一种因素的损失都让他们轻而易举的成为“无缘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我们并无差异,最后竟落到这样的地步,难免令人唏嘘。这并非是个体,也并不是日本独有的现象。科技日新,生活便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反而更直接、更简单。足不出户仍可与百家畅谈,这种现象已是常态。嬉笑怒骂各种人生现状摆在屏幕下,互动变得更生硬局促,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越来越淡薄,在这种淡薄之下,我们有“不给他人添麻烦”的达理,也趁了科技的借口将关联抛得越来越远。独自一人也能在社会中生存,这种观念已根深众人的脑海。或是闲至无聊,在科技中也能得到满足。殊不知,这种情感的转移是现实社会中无法得到的空虚。
怎样的关联才能带给我们安全感呢。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该如何建立呢。
记录《无缘社会》的记者把这些迷雾拨开,将“无缘社会”中人物的生活轨迹一一展现,以证明他们与社会的诸多关联,是在这个社会上活生生存在的个人,也曾拥有过丰富的人生。不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好奇,又或是个人的私欲,而是将这个现状摆放在众人眼前,探索这个社会的多元化,在多种可能性的状态下,人与人之间将如何连接,如何在现状中从“无缘”走向“结缘”,从冷漠走向怜悯。怜悯他人,怜悯生命。
毕竟,人可不是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