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陪伴,就是父母能像孩子一样陪孩子一起玩,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亲密感,做不到这样的陪伴,即使24小时陪在孩子身边,都只会适得其反。
中午和朋友在餐厅吃饭,忽然听到旁边的妈妈在警告儿子:“在外面不能胡闹,老老实实地给我坐着。”可是3岁的小男孩,怎么可能会乖乖坐着不动呢?
只见他一会爬起来站在卡座上,一会去拉妈妈的衣服,一会又吵着让妈妈陪他玩。
妈妈开始变得不耐烦了,冲孩子凶道“你给我老实坐下,再乱动就打你了”小男孩安分了一会,突然看到了店里的儿童游乐区,就拉着妈妈一起去玩。
但是在整个玩的过程中只听见妈妈不停的再说“宝宝,这个滑梯太陡了,你不能玩。这个东西太脏了,快扔掉,小心沙子别弄到眼睛里了……”
小男孩不仅没能够开开心心的玩,最后还被妈妈给凶哭了,身心充满疲惫的妈妈抱着孩子准备离开,最后还说了一句“以后再也不带你玩了”,
一个精神高度紧绷的妈妈,只想让儿子别给自己添乱,一个处处受限的孩子,只想痛痛快快玩一场。
虽然能够理解妈妈的辛苦,但也很可怜孩子的心情。我们常说,要陪伴孩子,陪孩子玩,陪孩子成长,但是这个妈妈即使24小时的陪伴,也换不来母子的开心快乐。
真正高质量的陪伴,是能够让彼此双方都舒心,否则就变了负担和压力,走进孩子的内心,获得孩子的信任,要能懂得孩子的语言和感受,做不到这样的陪伴,即使24小时陪在孩子身边,都只会适得其反。
最近接触了一位很有爱的爸爸,虽然经常出差,要去外地工作,但是每次临走前,都会给孩子写好信,每天一封。
每天都有不同的内容,心里不仅有对儿子的关心和叮嘱,还有精心设计的游戏,并通过打电话的方式每天和儿子互动,一起玩游戏。
所以真正高质量的陪伴,亲子关系不会因为陪伴时间的多寡和长短而受影响,而是想办法让每一次的陪伴都能走近孩子的内心。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一书中指出:“和孩子一起玩儿,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方式。
因为和孩子相处,最好的方式不是“说给他听”,而是转化成孩子理解并能接受的语言——玩儿,去做给他看。”
其实很多时候这个玩儿,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字面意思,更多的是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桥梁。
孩子通过和父母一起玩,来学习和模仿父母,并学会与父母相处,而父母也能通过一起玩中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只有这样一次次走心的玩,才能了解孩子的感受,走进孩子的内心,赢得孩子的信任,然后再通过玩的语言,把我们想要表达的鼓励,期望,规则等传递给孩子。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乐于接受,做不到这样的陪伴,即使24小时陪在孩子身边,都只会适得其反。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通过陪孩子一起玩,来走进孩子的内心,做到真正高质量的陪伴呢?
1,首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有父母的架子,不会有人需要高高在上的玩伴。
其实很多父母都害怕失去权威,担心自己的话对孩子不起作用,所以总是在生气的时候板着脸,“怎么又不听话了,不能这么做……”
但是我们心里应该很清楚,所谓的家长权威,并不能解决问题,它只是一个让孩子渐行渐远的纸老虎而已。
所以父母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并用他的口吻把事情说出来这样才能和孩子越来越近。
2,做为孩子的玩伴,最好能和孩子一样,保持一颗好奇心,至少不要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陪孩子一起通过玩去感受生活和大自然的乐趣,比如一起去研究一只蚂蚁,一块石头,一片树叶等等。
孩子总能发现我们理解不了的乐趣,千万不要用太脏了,好无聊,快点走……去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想想我们小时候,撒尿和泥的场景,虽然现在看起来很脏很不卫生,但是那个时候的我们多开心,而且我们学会用泥巴该房子,捏小人,所以找回自己的童心,去感受孩子的乐趣,并有和孩子同样的喜好,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
3,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建立一种秘密的交流方式,更加深入的了解孩子。
古人常说:“知子莫若母,知子莫若父”,可是有多少父母是真正了解孩子呢?
我们并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我们只知道我们想让孩子干什么?
我们可能好久都没有认真听孩子说过话,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为什么喜欢为什么讨厌,这些我们都不知道。
如果不能做到真正了解孩子,我们又怎么能够正确的引导他们呢?
父母和子女之间,其实就是一段共同成长的旅程。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会如何成长,父母也从子女身上学会自我改善。
真正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彼此走进内心,一起陪伴,一起前行,一起成长。让每一次陪伴,都成为亲子关系的桥梁,成为一次走心的旅程,做不到这样的陪伴,即使24小时陪在孩子身边,都只会适得其反,你觉得呢?
感谢大家的关注,我是帆父,很幸运与你相遇,一起探讨孩子这个神奇的群体。一个专注游戏陪伴的父亲,用游戏陪伴孩子,用玩的心态解决育儿难题,让孩子在玩耍中快乐成长。愿与千万有爱的父母一起,守护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