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 林汉铭
很多老师常常问我要开课课件,可是当他们拿到课件时,都无比诧异地看着我,林老师的课件里不应该有很多很厉害的“技术”在里面吗?更疑惑的是课件里不仅没有“高科技”,就连基本的动画也少了很多,总页数合起来不超过6-7页。我经常开玩笑地说“自废武功”。那为什么明明是自己的优势,却要舍去不用呢?
这一周,王绪溢博士在外地评课时,再一次聊到我第一次在他面前上课的梗。我很明白他的良苦用心,一次次的提醒,其实是对我的一种期望和鞭策。有技术固然好,但使用时一定要想清楚它真正的价值,判断是否有助于目标的达成和孩子的成长?
当时是这样的,为了增加小结的“连贯性”,我做了一个“跨屏”的效果,将右边大屏的某些记录转移到左边大屏中。但现在回头想一想,这个动作的价值到底有多少?除了方便老师转移记录以外,对于孩子们仅剩下“酷炫”。这么想想,当初觉得必不可少的动作,现在看来真得是“多此一举”,技术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那技术到底应该放在哪呢?在我看来,技术要舍,舍掉“面上”的技术,以素养的方式沉淀在内里,在需要时能够快速、精准、有效地发挥出巨大作用。虽然面上技术没了,但实质上“技术”都在随时准备着上场。这么做的好处,教师再也不用负重前行,而是更多去思考如何学这件事。
下面就以周五的一节数学课《商的个位商0的进阶除法》为例。
1.任务驱动,走向本质。
由于前一节有半节课孩子们去了核酸检测,所以孩子们对于商的个位商0的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只达到了初步的认识,所以这节课目标定位为掌握商的个位商0的算理和算法。正是这样,我布置了学习任务:1.完成上面的计算2.我发现,当( )时,商的个位商0?从熟悉的竖式计算开始,在激活知识生长点之后,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数学本质规律的思考。
2.技术极简,看见思考。
当孩子们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关键词的记录后,通过小组内的依次交流,展开了对组员观点的关键词记录和分类,最后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之所以,让孩子们做其他组员的发言关键词记录,一方面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归纳训练,另一方面考虑到要想记录准确,就要做到非常认真的倾听,这恰恰是现在刚刚开始小组对话练习急需的训练项目。
通过随机挑人,代表小组发言:
利用拍照个人小组记录单可以很好的反馈出小组整个发言情况,将小组对话场景有效复原。例如从上图小A的记录单,可以看出234这三个孩子的观点一致,而对于1号孩子的发言,小A作为2号孩子是没有听懂的。但有意思的是,由于1号孩子的数学成绩在小组内是最高的,所以到了小组总结时大家即便没有听懂1号的道理,还是依然都选择了他,最后导致2号孩子代表小组发言不佳。不过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所有孩子都意识到汇报就是要尊重自己真正的理解。其实,非常可惜的是剩下三个人写的真的很具象,一眼就知道他们想到的是当余数比除数小时,商的个位商0。
此时B组进行了补充:“A组的结论必须加一个条件就是除到个位时,余数不够除除数时,商的个位商0。”从B组的记录单可以看出两个细节:1.小组为了方便确认观点是谁的,用了名字简写。2.时间略微有些紧张,记录单没有出现小组达成一致的记号保留。
通过两组的发言,全班达成了一致,并对商的个位商0的情况做了小结。回顾整个过程,技术似乎没什么使用,只是利用拍照将学习过程的思考进行了外显,但达到的效果却是很可观的,所有人不仅参与其中积极思考,而且倾听和归纳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3.突发情况,技术现形。
在后续练习环节,我故意出了一题被除数个位为0且除到十位就没有余数的情况,此时孩子们就面临一个抉择,就是竖式下面余数0应该写在哪里的问题。从投票结果可以看出,这部分存在孩子们存在严重迷失,正确率仅仅29%,即说明三年级相关算理没有理解到位,出现遗忘现象。
正因如此,为了让孩子真正搞懂其中的原因,我先是让每个选项的孩子发表观点,并进行简单记录。很快我就发现孩子纠结的点在于,这里的余数0是49-49得到的还是490-490得到的。
虽然A方一直强调“除到十位商在十位,这里的0是49个十减去49个十得到的结果”,但是B方说的也有一定道理,她们反驳“如果将490改成491,余数1写在个位,同理余数0也应当写在个位。”就在双方焦灼时,有孩子提出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有类似问题。正常情况下,在事先没有准备类似材料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教师解决或将问题留到课后解决。但这时,我通过微信快速查找三年级下册的电子书,并通过截图上传的方式,马上得以呈现。
通过观察,我们继续展开思考,为什么书本上将余数0对着十位呢?这么做有什么好?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孩子对算理的理解不断加深,从自身角度逐渐去接受。
技术的介入需要考虑,它是不是有助于全员参与,是否有助于深入学习,至于热闹和炫酷该舍就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