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把微信当作了一个常规交流工具,总是会放进来一些韭菜收割者。
比如今天遇到的这位。
昨天加了我,今天开始交谈。
从以上对话来看,最起码人家还是彬彬有礼的,很有礼貌地想邀请我学习国学,但是从策略上来看就不太专业了。
越来越多的平台都开始放弃流量策略开始走专业路线的情况下,想随随便便割韭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尤其是像这样的陌生拜访式地拉拢新客户。
我想对这一类销售同学说的是,您想割韭菜我能理解。俗话说人艰不拆么。可是下剪刀之前能不能简单做做功课,先把韭菜跟麦苗区分清楚呢!
比如上面这位同学是通过某个简书群找到的我。既然如此,花上两分钟看看我写过的小文目录就可以看出来我不是韭菜,我是麦苗呀,没有收割价值。觉得看目录太麻烦,那就看看简介呗。至少名字当中包含了一个信息,人在芬兰,说明在对于子女教育的过程中国学占的比重不会像国内那么重。往下看两句话,想成为生活家,斜杠中年,说明我这个人没什么太大进取心,在生活上一定是已经形成固定偏好了。所以初步判断不是目标客户,因此可以放弃对我的争取。
然后我还想吐槽一下课程描述,“只要遵守规则,均可学习。” 国学内容已经存在好几千年,谁想学就学,完全用不着去遵循某一个组织的规则。这句居高临下的话,如果从一个教条的遗老嘴里说出来我还可以理解,但是从一个可能年龄不一定比我大,学问深度也不确定的人嘴里说出来,客户流失恐怕是分分钟的事儿。
然后给我一句教训,“作为孩子的妈妈,教育永远是重中之重!” 话说的没错,别的都好说,在这里千万不要用感叹号。这种感叹号在这里的作用,有点逼宫的意味,貌似如果不去学国学,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就对教育不重视似的。营销人员应该知道:情绪不只存在于文字本身,当情绪流淌于字里行间的时候,或者显示在字里行间中的标点符号的时候,要尤其小心会引起受众什么样的反应。这个句子就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例子,它引起了我极其强烈的反感。
当我想请问他是从哪里知道我微信号的时候,“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回答是不及格的。一来暴露了满满的套路,二来这种氛围下,这个句子的使用方法不是很恰当,如果跟着这个古文理解水平的人学习国学,恐怕会耽误自己。这时候我已经确定,对于这位营销员,我可以一笑而过了。
对于成熟的平台来说,捕获目标客户的成本已经较之十年前增加了数十倍,在互联网下半场,很多公司现在放弃了前期烧钱补贴赢得流量的模式,更加重视客户的粘性,达到高留存的目的。
我希望以后把我当韭菜的微友,请提前辨别一下,我是不是您的目标韭菜,然后再联系,可否?
毕竟下半场了,谁的时间都挺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