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能像完全像孩子一样新奇地看待这个世界了,起码不然全然地像孩子一样。透过特定的练习之后,我还是能够像孩子一样审视这新奇的世界,即便我已经对它再熟悉不过。
看到杯子,我知道它是瓷器还是玻璃;
看到桌子,我知道它是木头做的,用来吃饭写字的;
看到电脑,我知道它是用来上网的;
看到云朵,我知道它是漂浮的水汽;
对任何事情的认知已经形成条件反射,甚至情绪条件反射,无需思考,我就会马上做出行为上的反应。要么是无视,要么是消极情绪,要么是积极情绪。作为地球上的一只生命来说,一切变得简单了,但新奇的感觉少了。
那么差别到底在哪里?
在我看来,孩子的时候我们因为好奇不仅存在于对某事某物功用上,还存在于某事某物存在本身上。因为没有见过,不懂,不明白,我对事物观察地非常仔细。就一点点地打量,左看看右瞧瞧,对事情没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认知。所以当小孩子很开心,很多时候也能够从崭新的角度看待问题。
长大后呢,就像只老猫一样,好奇心少了,也少了乐趣,少了新的思考角度。一说自行车就知道必是两个轮子的;一说汽车就是四个轮子的,一般不能横行;一说房子客厅,必有沙发和电视;一说眼镜,就是带框的;一说桌子,四条腿的;一说书,左右翻的。
我们太熟悉了,熟悉地都觉得没兴趣,慢慢地也丧失了些跳出常规思维的创造力。孩子因为本身认知没有框架,所以天马行空。
其实我们长大了,也可以做到。
采用静观法的话,我能够重塑自己对一件事物的认知。就像我长期盯着看一个汉字的话,逐渐地就觉得不认识了一样的感觉。
当你只是单纯地去观察一件事物时,观察它本身颜色、触感、质感、重量、反光、形状等细节时,可能过程中会有既成的思维来来去去,有的是杂念,有的是既有的对该事物的认知。都没关系,由他来去,只是去观察事物本身的细节,慢慢地我们就会开始反思了。
比如观察一个苹果,我们会思考为什么苹果是这个形状,为什么它是这个颜色,为什么为什么表皮有点坑,为什么表面还带纹路......就像从来没见苹果的孩子一样,我也不再是对苹果习以为常的人了,反而是在好奇存在本身。
不是我们对存在功能性的认知,而是好奇存在本身,重新审视存在本身。例如,还是这个苹果,我们就不会看到苹果马上关心到苹果是酸是甜,是粉是脆,而是完全全新地好奇为什么苹果是这个样子的。
这个过程,既有趣,又新奇,只是简单地静静地观察,不去思考,我常常对一件事情有了新的认知。另外,好奇也使我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