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之前,有很多计划和想法。比如:坚持没事瞄几眼书,不至于荒废;像《还珠语录》一样,记录最童真童趣的语言,也算是练笔了;假期去想去的地方,让思想和脚步都在路上……。然而,来这之后,除去不值一提的琐碎。最深的感触就是“地域和出身”。
这一次很认真 的,即使晕车,也忍者不睡,看一路的蜿蜒曲折。胃里翻滚着,眼眶储蓄着。伴着打瞌睡的哈欠,留一行泪,也淡漠,这必经的过。不由得想起,之前的一个朋友写的一篇文章〈小脚女人〉里的一句话,“在那青黄不接,沟壑纵横的脸上,……”。这里虽不至于青黄不接,却也是沟壑纵横的。孩子们每天起早不贪黑的上学,这初识的世界。玩着,哭着,笑着,闹着。
虽然条件没有〈变形计〉中贫困山区的那些孩子苦, 但比我小时候上学的条件苦,有时候会想,那么小的孩子,懂事的让人心疼。有时爱莫能助的无能为力,显得脆弱又卑微。没有能力的善良也许是懦弱,没用的心疼,心疼了也没用。只有偶尔没心没肺的笑脸,那繁琐纷乱中的治愈系,透出暖,让人觉得光亮和希望。 从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中,晓得那里条件的恶劣和人们生活的艰辛。但仍从那执着的信仰和质朴的坚毅中看到对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