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上和女儿在小区外面的肠粉店吃早餐。我们刚坐下不一会儿,有一家子在我们隔壁那张空桌坐下。一位妈妈带着一个约两岁左右的男孩、一个约6岁左右的女孩、一位看起来像是保姆的阿姨、一位14岁左右的女孩。她们点的餐点先上的是油条。在广东早餐店吃的油条个头比较大,一般会跟店主说要剪开好几截,方便泡豆浆、粥。她们点的油条没有,还是整的一条。小男孩第一时间抓住油条,应该是他在进门时要求点的,妈妈拗不过他。就在孩子抓住油条的那一刻,妈妈着急地跟他说:“你不能吃这么多!叫你不要吃油条你偏要吃!你吃这么多很上火!来!分一些给其他人!”然后就动手掰孩子手上那根油条。孩子不让掰,妈妈一边低声骂一边掰,孩子哭,妈妈继续努力,终于如愿,掰走了一大半油条,分给了两个姐姐、阿姨。孩子委屈得嚎啕大哭!妈妈低吼说:“你还哭!不想吃了是不是?!不吃了是不是?!不吃了那你到外面去!不吃了就到外面去!”孩子继续哭,眼泪珠儿一颗颗滚出眼眶。妈妈就把孩子带出早餐店外面,过了几分钟,娘俩又回来了。孩子不哭了,脸上挂着两行泪珠儿。妈妈一边把他放到凳子上,一边说:“你这么小气!这么独食!怎么能这样呢!都不好好说话的!怎么能不好好说话呢!”然后小插曲终告一段落。接下来妈妈一点一点喂男孩吃肠粉,全程几乎没有关注过其他人,包括那位6岁左右的小女孩。两个小姐姐跟阿姨一样,全程尽量保持沉默。 这个小插曲,我想到了几点:1、事情的“导火点”是油条令到小男孩上火,不能多吃!也就是说这位小男孩要少吃油条。那么这位妈妈可以在决定要买油条时跟小男孩谈好:要吃油条,可以,要分享,大家一起分享。然后让店员剪开油条,引导男孩分享油条,让他在这件事情上学习到分享是快乐的!既然油条是整的,孩子已经攥紧在手,如果要放开,要么就是被迫,要么就是自愿。给孩子自尊、自豪感、使命感,让他自己来分享,让他知道他的行为是很棒的,他的家庭成员会为他乐于分享的行为而感谢他,他收获到这些感谢反馈之后自然感受更好!那么以后分享就不难了!2、妈妈的沟通方式也要改变,像现状这样的沟通方式,显然是有冷暴力的成份在里面。威胁!指责!孩子的抗议!进而产生冲突!在发生冲突时,人会转向受爬行动物脑的控制,此时唯一的选择是“战”(权力争夺)或者“逃”(放弃努力,无法沟通)。妈妈是力量强大的“巨人”,她是权威的,在孩子面前她顺应意识选择了“战”。一个力量尚弱的孩子在面对着这样的情景,他也是要么选择“战”要么选择“逃”!这个孩子选择了“逃”,他清楚自己现在没办法反抗,他再反抗就会被拒之门外了。这是一件多么令孩子害怕的事情!于是他做了一个聪明的选择——暂时的妥协!3、这场博弈看似是妈妈的目的达到了,孩子顺服了。只是从长期效果来看,妈妈真的赢了吗?孩子的这种行为得到改善了吗?孩子的行为背后传达了什么信息?孩子对分掉了他的油条的阿姨姐姐们,怎么想?姐姐们怎么想?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想要修理孩子,得先修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