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和“对”的关系
列举一个小例子
在寝室里,小明问舍友,“茜”怎么读 ?
舍友A回答,“我知道,读作xi”
舍友B回答,“我不知道啊,是不是qian?不确定”
A说他“知道”,但是他是“错的”;B说他“不知道”,但是“对了”。那“知道”意味着什么?
有些人知道,但是不对。有些人不知道,但是对。 这说明一个道理, “知道”和“对”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知道”是怎么来的
我们现在“知道”的“东西”,有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经验,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其他人的。
比如有个朋友在上海坐过一次出租车,司机师傅态度很恶劣。于是朋友和你说“上海出租车服务太差,司机态度恶劣”
2 他人转述的故事
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故事可能转述了很多次,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听到的是二手消息还是三手消息,甚至可能是五十手消息。由于每次消息转述都有可能被夸大或者微小变形,最终都不知道这故事本来是什么故事了
3 出版物
一般来说,出版的大概率是正确的东西。不过谁知道作者会不会犯错。即使是教科书,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旅鼠之谜》(收录人教版初二下册教材和上教版初一下册)讲的是旅鼠大规模繁衍后为了给其他旅鼠生存的空间而选择集体跳海自杀。事实是,旅鼠根本不会自杀
4 目击者
目击者的讲述是可信度比较高的,毕竟“眼见为实”,但这有时候也会有错误。
比如一个交通事故的目击证人的证词也许也不可信——当天有可能是个大雾天;目击者也许当时喝了点酒;目击者也许本身视力就不太好……
5 专家意见
大部分可能认为专家的意见是正确的。不过我们也说过“真相是不可知的”,很多前沿的专家对一些问题也没有最重定论、有了定论也不一定正确……
有时候某个领域的专家会对另外一个领域发表看法,这时候他的观点也不一定比普通人高明;有时候某个领域的“专家”其实根本是沽名钓誉、在该领域并没有建树
6 实验
实验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实验室实验”,这种实验的好处是可以严格控制条件和变量,但是这种实验却是人为制造的,可能并不切合实际的情况。还有一种实验是“实地实验”,这种实验弥补了“实验室实验“的“可能不切合实际情况”的缺点,不过研究人员出现在“实地”,也许本身就是对“实地”环境的破坏,导致结果不准确
7 数据
一般来说,数据统计出来的数据应该是可信度比较高的。不过数据统计依然有其弊端,统计过程中可能出错、数据不一定准确、分析数据的方法不一定科学,甚至有可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强行让数据呈现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形势。
Joel Best说过,“我们把数据当成是我们发现的事实,忘了它们只不过是从我们之中产生的一系列数字而已”
无论通过哪一种方式“知道”了某些东西,你的“知道”都有可能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很多想法一开始在我们脑中形成的时候,就已经是错误的了
“不知道”也没关系——贝叶斯方法
真相只能一步一步逐渐接近
“知道”的也不一定是对的
我不确定自己的想法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在我刚认识到这3个事实的时候,整个人基本是崩溃的,因为从我脑子里挑出任何一个想法,都有可能是错的。
不停地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找到了一些方法——
1 如果自己说自己“知道”某件事情,那能不能给出证明
2 如果自己不确定某件事“是否正确”,就先按照自己当前的想法做。通过结果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3 即使本次证明了想法正确,那么也不一定下次一定正确。但是下次还是按照这个想法做,如果某一次出错了,就去找寻错误原因,然后修改想法。
后来,我知道了这种做法叫做“贝叶斯方法”——
观点要随着事实发生改变。你先根据已经掌握的少量信息,推测出一个假设。等新的信息来了,你就用新的信息验证这个假设。如果新信息符合这个假设,你就提高假设的可信度,如果不符合,你就降低假设的可信度。
其实每个人都在运用“贝叶斯方法”,只不过我们自己没察觉。比如说话,谁能在第一次开口讲话之前,就保证自己所有读音都准确。即使读音有错误,那也是先按照错误的读音讲话,等被纠正了,就按照纠正后的读音去说话,这样逐渐接近“没有错误”。这就是一种“贝叶斯方法”
明白自己“傻”的好处
自己的每个想法都可能是错的。 意识到这一点的那一刻,真的很让人绝望,不过也带来了一些意外的好处——
1 自己的每个想法都会仔细检查,并且自己试图给出证明。经过证明后的想法,自己会更加坚信。
2 变得更开放。现在我听到别人提一个再匪夷所思的想法,也会先有兴趣听听Ta的理由。如果是之前,我会说一个“怎么可能”并且坚决不听别人解释理由,因为“和我知道的不一样,就是错的,何必浪费时间听?”
3 能更有效行动起来。以前做一件事,总是期望找到最正确、最完美的办法,不然就会一直寻找。现在祛除了自己的“完美主义”,就先按照当前最好的方法做,然后不停改进方法好了
有一句话叫“向死而生”,“知道不知道”这个可以是“向傻而活”——自己不知道太多事情,像个傻子一样,于是不停审视和改进自己的想法——最终反而越来越坚定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