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即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具有比较优势。除非两人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否则任何一个人就会在某一种物品上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人生的支点,就是你的才能
比较优势的原则是让人们意识到只要善于并勇于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即使在别的方面有些不尽如人意,同样也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或许你没有经验,但你擅长学习;你不知职场规矩,但你特别真诚;你不懂人情世故,但你会细细揣摩。只要你发挥自己的特长,并能有效加以利用,就会收获理想的果实。
阿基米德对国王说: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对于人生而言,支点是什么?就是找到自己最重要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然后将自己的成功撬起来。
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易产生这种想法:我一定要做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或者我很感兴趣的工作。所以就很容易碰壁,因为很多工作并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关键是你还得做好。所以很多人就会很苦恼郁闷。其实大可不必着急,可以先做一些看上去“大材小用",或完全事务性的工作;
如果你能在这件工作上做得别人好一点点,不需要很多,下一次你就有机会去做更大的事。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做,站在那儿抱怨:我在其他方面还比他们强。那根本没用,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人想听这样的话。公司只关注你做事的结果。所以你只要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好一点点, 你就有成长的机会。
考虑最擅长做什么,而不是一味弥补不足
每个人在一生中少不了要面临几次找工作的过程。但有一个更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你擅长做什么?这是一个比找工作更重要的问题。
每年从学校走出来的人除了“新鲜”之外,最让人欣赏之处是,他们有很多的梦想、他们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最擅长做什么”这个问题至少与梦想一样重要,因为它是实现梦想的介质。但悖论就在于,有些人从来不问这个问题,他们经常想尽各种办法弥补自己不擅长的部分,却不曾想,在拼命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时候,已经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当中说:“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这里的优、劣、轻、重是与机会成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在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工作职位的选择时应同时结合运用机会成本理论。只有在自己擅长的地方稳扎稳打,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快速成长。
作为招聘单位,首先想要知道的是你干过些什么,有什么经验,有哪些成就。然后推敲你是否具有能力去胜任某项工作。首先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对专业有多少深刻的认识;然后要看你有多少技能。
针对不同岗位的不同需求,在找工作时你需要首先把自己的特色优势有针对性地展示出来。只有当公司看到你比别人在某项工作或者岗位中更有优势,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人力资本价值时,才会对你青睐有加。对于即将走出校园的学生来说,要解决自己的就业难题,需要从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兴趣爱好两方面综合考虑,有针对性地寻找工作职位。
很多人在求职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弄不清自己的兴趣和人生目标,而学校里也没有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结果让学生学非所用,产生很大的挫折感。由此造成理想与现实间巨大的落差,造成了工作的不稳定,以致很多人的第一份工作通常只能维持半年到一年时间。当然我比较奇葩,第一份工作也就半个月就离职了。
“就业难”并非针对所有专业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不同性别、不同成绩的学生,在市场上的需求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了解本专业的市场供需状况,然后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才是上策。
人与人虽然没有优劣之分,但却有很大不同。一个人不需要每件事都做得好。其实只要一件事做得好,你就有下一次机会。把不擅长的发展成为擅长的,就是你的比较优势。
NOW现在行动!
期待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