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上一周同学们陆续都有提交专业书阅读感悟的,并且铁老师也希望我们能逐步将阅读和感受分享聚焦于专业书籍。但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整部阅读,我依旧想要接续上一篇读书感受,将完整的思考和想法呈现如下。(我也会尽快开始专业书的阅读进程)
书中众多人物的结局各式各样,可以说是悲喜交加笑泪纵横。我将主要从孙家的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出发,表达我的感受。
作为奋斗典型的孙家:孙少安和孙少平各自都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之上脚踏实地熠熠生辉。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
孙少安历经批斗、公社大队的解散、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模式的剧变……始终从不低头,开砖厂、同步务农、成为家庭里最坚实的后盾。他出身低微:作为父辈的玉厚老汉虽一生勤恳不懈,但全家人始终在温饱线挣扎;和发小润叶因为家庭条件客观的巨大悬殊,最终只能忍痛离去,爱而不得;遇到了注定风雨同舟的妻子贺秀莲,也终于靠开办砖厂稍有起色,但技术故障使得劳动成果几近覆灭,秀莲也在繁重的劳作下患上肺癌……最后的结局里少安凭借不渝的韧劲和信念,让砖厂再次重生:可观的收益直接一举改变了全家艰难困苦的状况,他也凭借资金在家乡修筑起了爱心小学,名利双收。唯一的不完美,或许就是一直和他风雨同舟的秀莲,最终还是先走了一步。
少安的故事整体是厚重、坚韧与严肃的。虽然在第三本即故事的后段渐有起色和高光出现,但一直伴随的坎坷与变故也依旧没有缺席:最终,这是一个令人欣慰但同时夹杂着惋惜的结局。几乎未曾经历过文化教育的少安如同他生死都未曾离去的那片土地:双水村。路遥在塑造这个寡言的西北汉子时无形中已然将他和脚下的大地融合在了一起。我认为,孙少安具有那个年代少数成功奋斗者普遍具备的闪光特质,但中国人传统观念的可贵和局限性也同时存在于其身上。 1.敢为人先,首创突破。从生产队时抗住压力推行联产承包到改革开放后勇立时代风口开办砖厂,孙少安的一生是和进取紧密相连的。虽说风险与机会并存,但这样的人格特质注定让他具有超然的前瞻性和对机会的把握。或许家庭背景和农民出身决定了他此生的上限,但在那样的一方天地中闯出的作为依旧让我钦佩和震撼。
2.百折不挠,信念不渝。这已然是贯穿全书最突出和可贵的品质,在上篇心得中我也表达过。孙家两兄弟和妹妹兰香、田家润叶润生姐弟和晓霞等等,所有的主要人物,或者说所有留下了予人深刻印象情节的人物,都有着不同的理想目标,但不变的是:恒心、毅力、韧劲。
3.这是我想着重论述的:传统家庭族系观念的可取与局限。我可以看到,在孙少安身上:孝顺,担当,护幼,帮扶这样的传统美德鲜明体现。确实,以上品行为众人所认可;也是中国人或者说华夏民族传承千年的精神脉络之一。但其在孙少安身上与另外进取开拓的创新精神产生了微妙的冲突。能力过硬和眼界开阔的少安敢想敢干,但其强烈的家庭联系意识和自认为自己应当承担的所有责任又客观形成了他进一步开拓的牵绊:他要兼顾破败的光景和赤贫的亲人们,同时仍需要为自己向往的目标大力进发。人并不能迸发无穷的能量和潜力,所以我才说孙少安的上限是由其客观的出身条件和内心的种种观念“藩篱”限定的。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
再说到孙少平,在少安的供养下拥有了入学读书的机会,在高中里巨大和明显可见的条件差异滋生了少平内心极度的自卑或者说,极度的自尊。寡言、奋进、不愿接受施舍、力求上进、不放过一丝进去和开拓眼界的机会……参演文艺表演、去县城省城表演、对书籍和信息的疯狂渴求、不竭的探索欲,少平具有他所处阶级和社会地位的人群中鲜有的特质。最终他不顾家庭和世俗观念的阻碍,只身进城打拼,历经困苦磨难最终在挚友兼情侣的田晓霞的帮助下成为矿工,得到了一份正式的工作与安定。依旧是坎坷与血泪并存:与晓霞还并未一同享受爱意、以炽烈的真情冲破世俗和客观阶级的鸿沟,晓霞便因公殉职;他自己也在工作中为了保护同事面部毁容。但正如这本书的基调,孙少平在揭下手术后的面纱后面对着巨大的身心打击,他最终还是完成了涅槃,以新的状态重回工作生活。
关于孙少平的闪光点并没有太多可说的,本质都与他的哥哥少安和这本书的精神主旨一致。但在他的身上我能看到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点:即精神上的阶级跃迁与现实情况产生的冲突与其后的方向选择。少平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群体,虽然他的出身与家庭背景如是。最直接的原因便是:教育。在哥哥的供养下少平得到了学习的机会,并由此与自己的努力进入了另一个“平台”,这是一个有着截然不同的人、事物与思想观点的新世界。这对于少平,或者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巨大的冲击。事实上如少平一样千千万的平凡子弟并没有这样理想化的变迁:要么举全家之力供养读书、就算成功入学以后也能凭借自己的加倍努力弥补与县城或者城市学生间的差距甚至反超,这实在是太少了。虽然最后少平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无缘高考,毕竟时代背景造就之下那一批高中生已经在动荡与反复的剧变中淹没与迷失了。
但在少平已然具有了跃迁后形成的自我意识和个体诉求的觉醒,也常常因为割裂的现实而痛苦。最终,他选择了毅然决然去到黄原城揽工并步步安顿,还在机缘巧合下被田晓霞引荐进入了煤矿,实现了身份的正式转变。怎样评述呢?少平在那样的出身条件下选择揽工确实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最大努力了,但晓霞的出现和帮助又在现实世界中显得过于理想化和小概率。这或许就呼应到了上文中我提到的方向选择,以及前文中所说的作者个人的价值取向对作品内容情节的影响。无论前路艰险与否,孙少平选择了自己可控范围内可谓最艰苦也是最直接能够达成所愿的道路,而这条路上:布满了挑战、艰辛和遥遥无期……但,奋斗,不竭不停歇的奋斗,就算遇见爱人的离去、沉痛的打击、无法预测的变故。一直在路上,从未偏离轨道:不仅脚步还有初心,或许正是路遥试图表达的。我们不妨将少平的人生旅程和最后的美好看作作者的美好寄托:像他那样的奋斗着、开拓者,最终都能收获自己的甘甜和曙光。这也便是我所说的,跃迁后即便产生了客观冲突,但依旧有道路能去和该去选择。
这是一部好书,一部气势磅礴,体量巨大的好书。虽然似乎并没有确定主角,但故事的展开和人物脉络的连接,都发端和最终汇聚与孙家尤其是少安、少平两兄弟身上。震撼我的始终是塑造人物中蕴含的厚重:生命力、韧劲、信念、理想、不竭、血泪交织……路遥用这三本书将建国以来的潮起潮落、人潮熙攘,全都汇聚于黄原这一西北舞台上,奏响着最动人的交响与华章。这部书给予我的影响和震动将是巨大与深远的,不仅我,还有当下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前路所向并投入实际的努力。感悟和语言来的始终容易,我们都应共勉:路上见,实际行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