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明鉴,历史上一代代的伟人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铺路石,曾国藩则是目前我最需要的那一颗。我平时是不喜欢读个人传记类的书籍的,因为我觉得那些个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的际遇和我相差甚远。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这本书在我的kindle里下载好后躺了整整有三四个月。刚开始是有一下没一下的翻一翻,但是总被其他的事情或者书籍所吸引,比如那本《被讨厌的勇气》。不过,今日,我总算是把这本《曾国藩传》读完了。原来,读完这边厚厚的书,并没有我想的枯燥乏味,反而是像一剂春药,让人高潮迭起欲罢不能。此时我想写下读完它的心中所想,这并不是书评,只是能给予我的一丝慰藉与一点帮助。我怕,有一天,我会忘记。
1、不断的自我反思,让改变成为可能。
曾国藩一生告诉我,人是可以改变的,这也是《被讨厌的勇气》中关于人是可以改变的这一前提最好的论据。曾国藩从一个一身俗气的应试考生,到后来的儒学大家;从一开始的“杠精”到后来的友人遍天下,门徒尽高升;从一介文臣,到后来的湘军之首,一员武将。他那羸弱的身体没有成为他的限制;他那平凡的出生没有成为他的限制;他那一次次经历的“堑”也没有成为他的限制。面对绝境亦能转危为安,靠的并不是无双的智计,而是那一份没有停歇的对自我的思考、对过去的“堑”的思考。
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思考:我错了,我为什么错了,我可以怎么去弥补,以后我应该怎么做。
曾国藩初入京城入仕,严格要求自己,每日写作进行自我反思,还将其在亲友跟前传阅。原本因为之前的陋习而破坏的老乡情也得以修复,人际关系变得豁然开朗。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一篇篇日记,一次次的自我批判、自我训斥。自我批判还不够,还要找其他人进行对自己的批判。不得不说这是个狠人,把自己缺点一桩桩、一件件的扒开,留下赤裸裸的真实的自己,又试问这样的狠劲儿,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我可能永远无法做到这样的程度!但是曾国藩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啊,又没有三头六臂火眼金睛。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呢?
因为害怕羞愧,害怕承认自己不行,自己懒,自己没什么才华还不愿意努力……害怕的太多。
但是不能因为怕而不做,毕竟真的是可以改变的啊,曾国藩的一生让我更坚信这一点。要想改变,我需要把套在自己身上的虚伪的优秀,虚伪的一切都拔掉,认认真真地思考真实的自己。认识到所有的羞愧,所有的堕落,所有的得过且过。人本无完人,坦然地、淡定地认识真实的自己。痛定思痛方能做出改变。
2、坚定原则和左右逢源并不冲突
在工作中我觉得自己和很多人都无法沟通,觉得他们沟通效率低,沟通用的话语显得特别不入耳。这些事情总是搞得我焦头烂额经常失眠。
曾国藩的一生告诉我,这样是不对的,在我们无法改变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可以在自己的内心坚守自己的原则,表面上可以刷上绿漆扮黄瓜,这并不影响我是个萝卜有我自己独有的味道。
这样一看,面对环境氛围所带来的不适感,也是可以先从改变自己开始的。这并不是因为要认可环境,而是你都融不进去谈何改变?
曾国藩一生要争当圣人,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又有哪个官员是绝对的清廉呢?曾国藩表面上刷上了和其他人一样的颜色,但是实际上呢?他甚至没有什么积蓄,连那位送出他半里路的老舅舅的一两顿饱餐都没有给予。朝廷为官都讲个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他又何时给自己的亲戚们谋过半点财路呢?但是他也会适当收礼,送礼,这不是为了迎合也不是认可,只是当时际遇下的需要。难道我要因为以圣人自居就不做事不开展政务了?
是呀,我以圣人自居,可我不能让每个人都当圣人;我以高效的沟通为工作的基础,但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有和我一样的沟通方式;我也不能要求每一个人对待工作都有和我一样的态度。当然,我也不能因此而改变自己要当“圣人”的决心。原来,自己当“圣人”,和在别人眼里是个“圣人”有这样大的差别。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所能给予我的又何止是一丝慰藉,一点帮助呢?这本书需要买本纸质版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曾国藩可以被学习的大智慧,又怎是上文提到的这两点所能涵盖的呢?
曾文正公的处世之道,能洗我辈浮尘。少了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自此多了一份向内自省,寻求改变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