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天气晴朗。商家都忙着圣诞节的各种促销和吆喝,人们的脸上洋溢着节日临近的喜气。
沐浴着冬天暖暖的阳光,在图书馆的大厅找了个空位坐下。布艺沙发,小圆桌,一杯水,我把靠垫放在腰后,拿出手机开始更文。
“呜呜呜……啦啦啦……”一串孩子稚嫩的声音传来。
抬起头,大厅里,一个红色羽绒服男孩,一边奔跑,一边嘴里发出一连串他自己想表达的情绪符号。
一位女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坐下,将自己的东西一一放在沙发上、桌子上。
红色羽绒服男孩跑过来。
“把药喝了吧?”
男孩和妈妈磨叽了一会儿,喝完药,继续跑到边上发出他的声音,一连串。大厅很空旷,所以他的声音被放大,空间里都是他的“呜呜呜……啦啦啦……”
“小朋友,这里是图书馆。你不可以乱跑,声音也要小点!”一位上身着红色“志愿者”服的女子,看那年龄,像个大学生。她拉住小男孩,小声对他说道。
“过来!”小男孩的妈妈厉声叫道:“给我闭嘴!”
志愿者看小男孩走向妈妈,便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小男孩的妈妈重新坐到沙发上,看着自己的手机。
“妈妈!”小男孩拉着妈妈的衣服,企图把妈妈拉起来。
妈妈没有动。
“妈妈,跟我一起玩!”小男孩继续拉扯妈妈的衣服。
“自己去玩!”妈妈没有抬头,手指在手机上滑动着。
“妈妈……”小男孩用更大的力气拉妈妈的衣服。
“哗啦……”妈妈的羽绒服拉链从下面被扯开。
“啪!”妈妈站起来,翻手给了小男孩一巴掌,看着他。大声呵斥道:“你想干什么?”
小男孩吓坏了,抬头看着妈妈,一言不发。
妈妈恼怒地坐下,仍然看着手机。
小男孩在妈妈身边站了一会儿,独自跑到一边,接着他的“呜呜呜……啦啦啦……”
志愿者很快又走过来,继续小声跟小男孩说,让他不要奔跑,小点声音。
妈妈大声喊了一句孩子的名字,叫孩子过来。
“跟你说了,这里要安静!你给我闭嘴,听到没有?”妈妈的声音很大,不知道她是否感觉到自己的音量?
小男孩愣了一会儿,没有继续奔跑和呜啦了。他开始推我跟前的圆桌,桌角发出刺耳的声音,我听着很咯人,但是,我不知道怎么跟对面的妈妈说。
我看着对面的妈妈,她拉了拉小男孩,说:“别到对面去,听到没有。”
小男孩不知道是没有听懂,还是不想听妈妈的话,坚持把桌子挪来挪去,发出让人不舒服的声音。
妈妈让孩子喝点水,然后就没有再管孩子,自己继续看手机。直到她的女儿从图书馆出来,一家三口收拾好东西离开。
我静静观察着母子俩个,感受着自己的情绪波动。
从最开始的被小男孩的大声呜啦干扰的不愉快,到志愿者第一次干涉劝阻的欣喜,妈妈厉声呵斥孩子的难过,妈妈打孩子时的愤怒,孩子的恐惧和压抑,妈妈大声训斥的烦躁,小孩子挪动桌子时的气恼和无奈,我欲言又止的沮丧,到最后她们离开的放松释然。
有过想开口的冲动,但是那不是我的职责。图书馆这种场合,由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维护。如果只是规劝大声喧哗者,却不设置规则进行有效管理,喧哗者不会自觉遵守不存在的规则,也不会因为不遵守规则受到相应处罚而有所改善。仅凭自觉,无法实施有效管理。就像路上人车相遇,寄希望于车主提高素质而礼让行人,根本上很难实现。
新的交通规则规定,机动车遇人行横道上有行人,必须减速并停车,让行人先过,如果跟行人抢,则予以罚款和扣分。新的交规出来,车让人的场景越来越多,行人安全感增加,行车更文明,道路更有序。
公共场所,需要公共行为准则,并且就该准则实行相应的处罚措施。有法(规则)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规则,法律,就是界限!越界,就需要有对应的处罚,否则越界者不会收敛,界限就是虚设,纸老虎。界限是用来遵守的,不是摆着好看的,需要相关人员(界限对应的管理部门)承担起管理的责任,还公共场所以文明之境。
往期精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