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清明假期,和爱人孩子踏青,在车上又读了一遍李镇西老师的讲座,感悟又深了一些。恰到山下,正好学完。身体和灵魂,双重享受。有书读,有景赏,世上最幸福之事,莫过于此。
1、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 伏尔泰
2、谁也不能做所谓“真理”的垄断者,然后去做别人思想的仲裁者。一一李镇西
3、任何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不妨碍别人,只要没有违反法律,任何人的行为都不应被压制。如果仅仅因为“见不惯”,便企图消灭任何“标新立异”,这样的社会是令人窒息的,而且与民主无缘。一一李镇西
4、老师、民主、案例:
课间休息,一女生来到办公室:“李老师,我想借个杯子喝水服感冒药。”我坐在椅子上,用手指了指角落的书柜:“喏,第二格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学生找到杯子,自己倒开水服了药,说:“谢谢李老师!”然后走了。
接着,上课铃响了,该我上课。是作文课。学生在下面写作文,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手中的红色圆珠笔没油了。于是,我轻声地问前排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来用用?”虽然是轻声,但许多学生都听见了。
于是,坐在前几排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从书包里拿出文具盒,然后以最快速度打开,找出圆珠笔,他们纷纷把握着笔的手伸向我:“李老师,用我的笔吧!”“李老师,用我的!用我的!”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真诚的渴望。
是的。还是那位课间向我借杯子的女生反应敏捷,坐在第三排的她几乎是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我的手中――在递给我手中之前,她还细心地将笔芯旋转了一下,把原来的蓝色旋转成红色。
我由这件小事往深处思考的是: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
我当然不是说,我向学生借笔时学生叫我自己拿,才是正常的;不,我认为学生把笔递给我是对人起码的尊重。问题是,学生给我借水杯时,我为什么没有亲自把水杯递给她呢?――说实话,当时我连想都没想过这样做!
所谓“不平等”,就是在这不经意的地方体现出来了。连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学生毕恭毕敬地把笔递给我,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们是学生;而如果我把水杯毕恭毕敬地递给学生,则是有失体统的,因为我是老师!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而且这样的“为什么”还可以问许多: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而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上课前学生毕恭毕敬地向老师鞠躬:“老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甚至只是“嗯”一声?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望老师不过是“应有礼貌”,而如果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
所以,所谓学生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的培养,首先看教师是不是有民主情怀和平等精神的人。
5、所谓“教育”,就是你想要学生有的,你先得有! 有时想想,教育其实很简单的。就是先让自己善良起来,丰富起来,健康起来,阳光起来,快乐起来,高贵起来,然后去感染孩子,带动孩子,让孩子也善良、丰富、健康、阳光、快乐、高贵。除此之外,还有教育吗?如果这些东西,教育者(老师、父母)自己都没有,却要让学生拥有,岂非缘木求鱼?
6、说到“平等”,也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认为“平等”就是“对每一个人都一样”。
这种观点貌似正确,其实不然。
真正的平等,恰恰应该是差别化、个性化对待。我们说的平等,指的是尊严和权利的平等,但不是凡事都是所谓“平等”。
7、给予后进生特殊的关照,恰恰是一种差别化的对待。而不是不平等。在营造班级人际平等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唤起一些后进生内在的尊严感。往往有这种情况,对于自卑感很重的学生来说,无论同学们怎样对他友好,他都表现出一种孤傲和冷漠。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的热情成了礼貌,而他的勉强应酬则成了客套。这不是真正的平等精神。因此,唤起部分差生的尊严,是使他们具有平等意识的关键。尽管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是把学生的尊严只体现在分数与名次上,但是,我们班主任应该善于帮助学生发现并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禀赋与才能,使他们产生“我有着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的智慧”的自信与自尊。
7、我要说,相当多一部分还很优秀的老师,其优秀只是体现在爱学生,敬业等方面,其实在骨子里面,教育思想还是很陈旧的,需要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