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道是什么样呀?”“说不清楚”“说也说不清楚,是骗子吧?”“有又是无,无又是有,神经病吧,我有钱和我没钱,我有车和我没车,我有房和我没房,我有家和我没家怎么是一回事呀?老子在胡扯什么呀?道德经应该已经过时了吧”
经常会遇到急吼吼的朋友来找答案,或者钥匙,我家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做作业慢怎么办?孩子熬夜怎么办?孩子早上不去上学怎么办?
老师,您这里有没有方法,教教我怎么办?
有病治病好像已经是现代人的模式,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在对话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去寻找问题的本质,去挖冰山下面看不见的信念想法价值观,不一致性,限制性信念等,去寻觅找表象背后的真相,找到真相、本质或者根本后,可能会发现,不想去上学的背后可能是压力太大了,跟同学关系不好,什么都就听不懂,前天晚上睡得太晚了,作业没有完成不敢面对老师……
所以“我今天不想去上学了”背后可能有n个真相,不同的人背后有不同的真相,同一个人在不通的时间或地点肯能会有不同的真相,
我想如果有人问老子“我家孩子早上说不想去上学了,怎么办?”
老子应该会捋捋他的胡须,凝望着远方,神情凝重的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意思是,这个呀可以聊聊,同时呢?一句话讲不清楚,这个也没有标准答案,先来讲讲孩子是怎么想的吧?孩子是学习的主题,孩子不想去上学的原因是啥呀?
那么,现在我们把自己放在“空”或者说是“无”的位置,不去胡乱猜测孩子不去上学的理由,而是去听听,去问问,去看看,去观察,去感受孩子不上学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也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当我们放下自己的各种各样的胡思乱想或者猜测的时候,就能够看到孩子这个人,看到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从而开始寻找和发现解决问题的钥匙。
所以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有和无是同一回事,无中生有,空杯心态,放空自己,反而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者治病的解药。
无中生有,也可能是自以为是,自作聪明,作茧自缚,刚愎自用,变成了有中生无。
所以,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因为变化有了不确定性,也因为变化有了无限的可能,也因为变化在有了生机。
所以,虽然我们上学阶段很多题目是有标准答案的,而人生的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它也不是线性的,是不可预测的,人生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生命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德是道在万物中的表现,“性相近,习相远”“万物一体”人类和万物有共通的属性,比如在原子层面,比如人类的共性是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比如,人本具足,每一位都有良知,都有爱,都会舔犊情深。
天时地利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我们加上时间、空间、各种情景的元素之后,道的表现形式,看起来会纷繁复杂,或者说非常道,非常名。也就是说一般+特殊,而一般的是什么?每一个生命体都是是积极向上的,都是向上向善的。
特殊性,在与个性化,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先天的遗传,自己解读,以及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因素的影响,都会形成独特的人,独特的时间。
回到建立关系层面,人和人的链接,就像萨提亚的冰山底层一样,回到共性的层面,激发能量,解决个性化的问题。就像逻辑层次一样,回到更高的层次,看下层的问题,答案可能就那么的显而易见啦。
从冰山的上层探寻底层的道,或者从逻辑层次的下层去追寻上层的的视角,都是帮助我们站在更大的时空中,去看见当下的这个难题,可能答案就会不一样,可能答案就会自然而然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