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室友们谈起我们的成长,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或多或少的挨过打。
我们的父母大部分出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中七十年代左右最为集中,基本都没有受过太高的教育,初中毕业几乎没有,大部分小学都没有读完。
那个年代,读不读书和你想不想读书是无关的。
我想起了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他曾经跟我们聊起过他的成长经历,在我的眼里他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人当中最幸运的一批人,他跟我们说起他的成长的时候脸上是抑制不住笑容,这在我父母的脸上是从来没有的。
老师的家里有兄弟姐妹八个,这种情况在还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是司空见惯的,可让我震惊的是老师在家里从来没有挨过打,连我都不敢如此笃定的说出这种话。老师说他的家长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开明的家长,他是那个年代少有的不挨打的少年,更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大学生。
后来有一次回家,我无意中和我的父母说起了这件事,我分明从他们的眼眸中看到了羡慕还有一丝对命运的无奈。
我见过老师的妻子还有他的孩子,很幸福的一家人。特别是他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很温柔,全身都散发着暖意,老师说他承包了家里的厨房,在家里很少让自己的妻子下厨。我们经常看到他买菜回来,偶尔也会钓鱼,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真的很满足。
每逢寒暑假,老师都会带着他们一家人出去旅游,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各地风土人情。
老师说,这也是家庭关系和睦的一个重要方法,你不能永远局限于那一方窄窄的房子里,禁锢了自己,也禁锢了思想。日子可以清贫点,精神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