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来非洲之前,非洲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是这样的:广阔的草原、一望无际的沙漠、飞速奔跑的雄狮、巧克力色的人群……
来了非洲之后,除了巧克力色的人群其它的景象我都没看到过。估计我天生就对陌生的环境有着美好的想像,以至于在去到每个新的地方之前,我都抑制不住地兴奋憧憬。不过,我也应该感谢这些美好的想像,它们让我在艰苦的陌生环境下仍能保持一颗探索的心!
我对非洲的探索仅限于现在生活的国家喀麦隆,喀麦隆代表不了整个非洲,不过在某些方面它可以反映出非洲的一些状况。
一、天气
前段时间看到网上一篇说明非洲人为什么皮肤是黑色的文章,上面解释说大众认为的晒黑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非洲人黑的真正原因是身体里被遗传的黑色素。来了喀麦隆以后,我也真的相信非洲人不是被晒黑的。这里的热完全比不过国内的夏天,阳光没有那么强烈,而且这里是有雨季的。我们在喀麦隆的第一个月是九月份,这一个月中下了好多场雨,每场雨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第二个特点是猛,一下雨就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吵得人没心情做任何事。雨季过后,雨就销声匿迹了,连续几个月都不会再见到一滴雨。
我所在的马鲁阿市气候干燥,即使是雨季,也湿润不了干燥的空气。每次下雨过后,地面很快就变干;每次拖地,我会先拖卧室再拖客厅,客厅还没拖到一半卧室全部就干了;干燥使得流鼻血变成一件常见的事儿。
二、人物
我所在的马鲁阿市,位于喀麦隆的最北边。这里的人保持了一些淳朴的民风,不像首都雅温得会发生一些抢劫偷盗等类似的事件。不过,当地人的某些做法在中国人眼中也是不正确的。
1. “被给予的一切都是上帝给的!”
街上的小孩儿碰见我们几个中国人就会用法语大喊“中国人!中国人!糖!糖!”他们是在伸手要糖吃,而且要的理所当然。除了小孩,有时还会遇到一些大人,做着和小孩相同的事,理直气壮地接受别人给的东西。
2. “慢出节奏的做事风格”
在国内去喀麦隆大使馆办理签证,来了喀麦隆后去移民局办理签证延期,我都深深体会到了喀麦隆人的慢。做事的人晃晃悠悠地走路,哼着小曲,拿东西都变成了慢动作。他们慢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约好的时间至少会迟到半小时,即使迟到了也会不慌不忙。
三、吃住行
现在的我天天都在为每顿吃啥而发愁,愁啥呢?一是没有吃的,二是不会做饭。喀麦隆马鲁阿没有很多餐馆,更别说中国饭店了。路边会有一些小摊儿,卖的有油炸面球、煮红豆、煮红薯,还有一种类似豆沙的黄色泥块儿,这些东西就是马鲁阿人民的餐饭,他们吃饭没有固定的时间,也不是每天都得三顿饭,什么时候饿了就什么时候吃。当地很多人信伊斯兰教,这些穆斯林每天都要朝拜上帝好多次,饮食上他们不吃猪肉,只吃牛羊肉。我们和穆斯林在相同的空间生活,他们的教规也限制了我们的生活。附近没有卖猪肉的,每次买猪肉要去到很远的地方,而且,只有周六猪肉才有的卖;刚来的时候,每天晚上三点多和五点多总会被教堂公放的念经声音吵醒。
这里的民居是黏土堆砌而成,成圆柱状,房子上面是圆锥状,铺上厚厚长长的毛草,在圆柱状的土坯上开着一个小小的窗,房间里面略显黑暗。我们是住在市中心的一栋公寓里,这栋公寓还带着院子,院子里长着一棵大大的芒果树。如今,芒果树上结了好多芒果。公寓里住着我们七位中国老师,两户土耳其人家和几户当地人家。土耳其人在公寓一楼教一些黑人妇女学经书做衣服,公寓旁边的一个大院子也是他们传道施教的场所。我们和土耳其人没有太多的接触,仅限于见面打招呼,相互分享各自的美食,偶尔接受活动邀请。三楼住着一位我们的同事,他是喀麦隆人,是马鲁阿大学外事处主任。他长得矮矮胖胖的,每次见面都很热情,脸上总挂着笑,尤其爱和我们拍照。
在马鲁阿没有出租车,也没有公交车,出门只能坐摩托。孔院出于安全考虑,禁止老师们打摩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轻易不出门。工作的时候去学校有司机师傅开着面包车来接,Abaca就是我们的司机师傅,高高壮壮的黑人大汉,总穿着一身袍子,肚子被撑的圆鼓鼓。听说,他已经给中国老师开了快十年的车,所以,当我第一次在飞机场见到Abaca时,就觉得他很熟悉很亲切。
四、工作
我是一名汉语教师,我曾在泰国的一所中学教过一年的书。现在,我任教于喀麦隆马鲁阿大学,我的学生是汉语专业班的学生。我教大一学生口语,教大三学生综合。大一的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已会说简单的汉语,有些学生才刚开始接触汉语,只有看着拼音才会读出汉字。教学的过程中,我会使用一些英语或肢体动作辅助教学。大三的学生已经学了两年的汉语,基本对话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上课的时候全部使用汉语教学。综合课涉及语言的方方面面,要让学生掌握词语的发音、含义和用法,掌握语法点,理解掌握课文。每个部分都要用到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些汉语专业的学生,一部分人毕业后就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他们毕业后就成为了汉语教师;一部分人会进入中国公司工作,拿着还算不错的工资;少数人也会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去开摩托,每天拉人挣钱;极个别人会申请到孔院的奖学金,去到中国留学。
我喜欢教学的工作,喜欢这些认真学习的学生。我希望,未来自己仍能从事这份光荣的教学工作。
2017年8月份,我作为一名汉语教师来到非洲,来到喀麦隆马鲁阿。2018年六月份,我将会带着这一年的经历回到中国。到那时,我会感谢这里的一切,更会感谢自己今天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