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宅了两个月,母上天天变着法想让我出门,今天得偿所愿,陪着朋友家孩子去看了新上映的《敦刻尔克》,人类历史上罕见地大撤退,整个影片的的核心就是生存,战争只是个背景。
三条线交织:海陆空
陆上的主视角聚焦于一个英国兵与一个法国兵,英国兵一登场就在逃亡,一直跑在求生的路上,整场电影也没看到一个德国兵,能证明他们存在的只有枪声及飞机,还有死神般的轰鸣声。
两人初次相逢就在沙滩上,看着法国兵拿着工兵锹刨着坑,本以为是在安葬队友,英国兵走上去想帮忙,却尴尬地发现法国兵只是想换上死者的衣服,没什么袍泽情谊,只是因为法国政府的孱弱,自己的士兵必须披着别国的皮才能生存下去。
海上的视角跟踪在月光石号父子身上,这是历史的一段缩影,代表着响应求救信号的众多私家船主们,船长出场就说了一句话“想要月光石号,就得带上它的船长”,不是去度假,而是去战场。道中救助了一个遭遇过轰炸的士兵,只有甲板能带给他安全感,一直想阻挠船只回到那个噩梦般的地方,质问他们一条小船能做些什么,船长反问“你以为看到求救信号的就我一艘船嘛?”
是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影片唯一感动我的片段,就在海军指挥官那个难以抑制的笑容,
部下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看到了祖国。没错,祖国的人们驾着自家的小船来了,飘扬着米字旗,掌舵的都是老人,与掀起战争的人年纪一般,一个是毁灭,一个是拯救。就是他们让丘吉尔预计生还的3万人扩大到了不可思议33万。
空中的视角则给到了英国喷火战斗机的驾驶员,德军围住了英法联军,为避免部队脱节,又自信可以瓮中捉鳖,主要就是轰炸机的反复轰炸,一点点地消磨联军的耐心。而影片中的战斗机驾驶员也是为了守护而战,无论是战友还是平民百姓。
影片中困在防波堤上的士兵们恐惧着敌军轰炸机再临时,喷火战机扮演了一回救世主,在掌声与欢呼中离去,有人骄傲地说他是去捕更大的鱼,讽刺的是驾驶员因为油料耗尽被俘,缠斗不休,为了他们耗尽了最后一滴油。
而后一位被击落的飞行员踏上故土时,还有人诘难“你们空军干什么去了”,是,他们翱翔于九天,人在绝望时就想死死抓住每一根稻草,这种话飞行员无力反驳,他遮不住整个天际,还好有人拍了拍他肩膀安慰“他们都知道你们做了什么”。
月亮还是故乡圆。有人沮丧地说“我们让你们失望了对吗”,相顾无言。有个老人为撤回来的军队派发毛巾,机械地说着“干得漂亮”,即使有人崩溃地说“我们只不过是逃生而已”,得到的是不抬头的回应“已经不错了”。即使兵败,故乡的人还是给了他们最大的慰藉,“感谢你们成功撤退”,陌生人追着火车送上的啤酒,无疑温暖了士兵们的心,这个时候改叫一声民族,就像借士兵之口说的那句“我们将永不屈服!”。
好了,说说自家话,敦刻尔克讴歌的哈罗德是英雄,英国的英。战时,法国奋战在前线的4万人,电影浮光掠影,也就几秒钟吧,撤退了12万法国人,只用一个仓皇求生的人代表是不是不太合适?哈罗德组织的缅甸抗日联军撤退,中国10万远征军惨遭抛弃,仅战死1万,5万倒在了撤退的路上,这账算谁的?
电影不错,历史请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