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女的归宿:
网上流行一个段子,提到文艺女青年的出路,无非四种,孤寡、拉拉、出家、后妈。
古往今来,好像基本上验证着这条归宿论。
民国时期的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张爱玲、石评梅。
吕碧城,被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等等,诸多头衔加身。
翻出百度百科的个照,很有异域女郎的风情。又美又有才气的女子,自然引得众人追捧,翘首以盼。
有句诗对她的最好写照“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连民国四公子之一的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对她展开过热烈的追求。
才女的精神世界不容常人揣测,47岁,皈依三宝佛门,成为在家居士,一生未嫁。
东北籍作家:萧红,被称为文学洛神,嫁给萧军,后离异,嫁给端木,战火年代,颠沛流离,辗转数地。至香港,身患恶疾,延误治疗,英年早逝。
张爱玲,出名极早,时尚摩登,听说,每每拿到稿费,就去购置新衣首饰。后来,遇见胡兰成,毁终身。移居美国,1995年中秋节被房东发现,在公寓里已去世多日。
石评梅,爱上有妇之夫,高君宇。石评梅不愿做第三者,忍痛割爱。高君宇,身染重病,不治而亡。石评梅,痛失挚爱,不满27岁离世。被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墓的一旁。
普通人家的女子,在家庭和睦的氛围里长大,在忐忑羞涩的心情下嫁人,而后相夫教子,老来所依,老有所伴,享受天伦之乐,寿终正寝。
萧红的呼兰河:
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萧红家底殷实,童年和的玩伴是年过六十的祖父,祖父像个老小孩,和萧红一起,在自家的花园,度过春夏秋冬。
萧红那个年代,硝烟四起,流离失所。当时的文人作者,笔墨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只有萧红,在百般艰难的处境下,记载着自己为数不多给予了自己欢乐的童年时光。
新的秩序建立,百废待兴,在回头看这段历史,才发现萧红文字的可贵。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角度的记录者。与其说是作家,我更愿意称他们为时代的记录者。
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人,因为不论以战乱,还是和平为主线的历史,都折射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抗战时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文人墨客多关注于激昂文字。但是生活就是,更多的平民百姓,商贩走卒,为求三餐,闷声苦做。
有萧红笔下,愚昧无知的妇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快乐,开大戏的时候,十里八乡的乡亲父老都驾车前来凑热闹。相亲见面会,亲友聚会,过节聚会,都在开大戏的这几天完成。
萧红的文字,俏皮活泼。保持着懵懂孩童的认知感,只做记录,不加以评论。战乱也罢,自家小子还是要讨媳妇,女孩子13,4岁要说人家,生活都要继续。
萧红的黄金时代:
2014年上映,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写尽了萧红的一生。
少年时代的萧红,为逃婚,离家出走,又遇情人抛弃,欠下旅馆,大额住宿费,无力偿还,写信向报社求助,认识萧军,得以恢复自由之身。
患难之时,遇见萧军,短短几年却已分手收场。一人再娶,相守数年,生养许多孩子,高寿而终。一人另嫁,辗转数地,身染疾病,香消玉损。
两人都对分手的原因,讳莫如深。
他们相似,是知己的惺惺相惜,又何尝不是对手。虽然两人写作的方面不能一概而论,但总是有对比。
萧红,是天生才华横溢的女子。他对萧军,有知音之意,却绝不会有崇拜之情。
两个人在感情上的绝对的对等,本来就不利于长久。
萧军,后来娶了王德芬,照顾起居,生儿育女,依附于他。敬仰和崇拜。
萧红后嫁给端木,后离世。历史记载,端木在萧红逝世18年后才再娶他人。足见对萧红的长情难忘。
斯人已逝,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武汉沦陷,身怀六甲的萧红把唯一的一张船票让给了端木,而端木也毫不愧疚的出现在拥挤的码头,焦急等待的友人,惊诧,有欲言又止的表情,都有暗示。
电影的结尾,六岁的萧红在自家的后花园里,寻宝似的玩耍。阳光特别好,每片叶子都沾染上金色的光,明亮到几乎透明。
这是呼兰河,梦回之处,偏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