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考生可怜又可叹的境况描写,比如《王子安》那篇,仿佛就是自传一般,当然江湖夜雨先生释文的笔触也很细腻的。作者对热衷炒股的人心态也琢磨的这么透,不知是他自个儿会炒股还是周围的亲朋好友是股民。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的叶生,一生都落榜,却是在死后弄了个金榜题名,这可又能说得上是蒲松龄的真实写照。蒲松龄这一生纠缠这科举这事,中毒极深。关于网传的那个清状元名单和后世知名的落地秀才,其实还有另一种解说:第一份名单里面的状元今天没什么名气,不代表当时没名气。第二份名单里的落第秀才今天有名气,不代表当时有名气。如果告诉一个家长,你孩子活着的时候,受尽人间苦楚甚至都不能养活自己,但是百年之后(甚至更久)你孩子会流芳千古,你们猜这个家长愿不愿意?现在有一个邪教,叫做鸡汤教!这话好笑吗?当然好笑。有理吗?确实有理。其实知乎还有豆瓣上也有人分析了,这份名单其实不能用来宽慰高考生,因为过去的科举应该和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比,而并不是和高考比。放现在不能说不进公务员系统的人就没出息。当然,也有人说了,中了的人好比上的清华北大,落榜生的水平也相当于其他的985,211.
蒲松龄父亲留下的家业本来就不多,加上蒲松龄的两个嫂子都不讲理的悍妇,所以这位文弱书生,就得了老屋三间。前段时间看了张铁林主演的电视剧《蒲松龄》里面的分家那集有这样一个桥段“蒲松龄的嫂子要把他父亲蒲槃留下的书给抢走,妻子刘氏就对嫂子说:‘书还是留给松龄吧,松龄就爱书,再说书对你们也没用,’他嫂子任然抱着书不放‘这书我怎么没用啊,我把它当柴烧了。’”把这泼劲刻画得很深刻。蒲松龄这样生活状况,除科举外,还要打工补贴家用,同乡孙蕙任宝应知县约他做幕僚,但呆了一年就辞职回乡了,但对蒲松龄增长见识很有帮助,江湖夜雨先生所言“蒲松龄生来诚实忠厚,不适合官场……但是除了这次到江苏为幕僚外,足迹后来不出山东……如果没有这次经历,蒲松龄对于官场中的丑恶人情,是不会有透彻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