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而我要说的是,‘未经整理的素材不值得留’。谢谢大家!”伴随着以上的结束语,我略觉轻松地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在AACTP第五届微课总决赛的现场,对于一名选手来说,10分钟的微课是那么的短暂,似乎就是我们手持麦克风和遥控器走上舞台中央,旋即又走回座位的一瞬间。
反复追问 如何为观众呈现一堂好课?
回到座位上的我,脑海里却并不平静,出于在‘培训师训练营’养成的习惯,下意识的开始反思,这一次比赛中的微课,还可以有哪些可以做到更好的地方?
第一、在‘来’的部分,当看到观众不断举起卡片时,下一次我应该在这一刻停下来现场随机提问一个人,“你的‘来’是怎么写的?也请大家认真倾听有没有和自己的记录不一样?”这样设计问题,能让起身发言的人和听众都能瞬间被连接起来,大家也会专注于‘找不同’,从而对“来”的印象更加深刻。
第二,在‘点’的部分,可以提前告知观众写完之后,和隔壁同桌交换一下卡片,然后引导说,‘你觉得邻桌写的特别棒的,请举手!’然后我会现场邀请一人念出来。因为有互相交换的环节,观众会认真的完成,现场参与度也会提高。
第三,在练习的部分中,连线题第二条线播放失误,没有等观众先回答就提前公布了答案,遇到这种突发情况,是否有什么补救的方法呢?比如现场提问观众这个连线是否正确?
第四,在‘来点素’案例讲解的时候,语言还可以更加精炼,时间安排上还可以再减少10秒,这样就能多给10秒到‘查’的部分,也就是观众亲手制作‘来点素’的时间。
第五,提问观众的时候,下一次应该走下讲台,把话筒举到发言的观众面前,这样让大家都能够听得清。
当我把以上关键词记录下来的时候,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反思追问经历过多少次了?为了呈现一门经得住时间和学员考验的课程背后,我相信每一个选手都经历过‘如何变得更好’的追问与行动。
以梦为马 从0到1的我经历了什么?
回溯大赛前三个月,当我所在的AACTP天津培训师俱乐部主席力珩,向我们宣布今年6月份即将有一场全国微课大赛,并鼓励大家积极报名的时候,我们连比赛的规则和评分的标准还一无所知。
无知无畏的我们,立即参加了扫盲之旅,力珩主席带着我们和心中的一堆问号开启学习。从课程选题、课程设计、打磨课程、反馈迭代,举办比赛,从0到1干起来,那时候,能参加青岛总决赛在我们的心中就是一个遥远的梦。
叩问初心 我选择‘慢就是快’
一个月后,AACTP华北赛区的比赛即将开始之前,作为天津赛区的冠军,我原本打算带着《巧用‘我爱美’,打造培训师行走的素材库》继续进军华北赛区的比赛,正在此时,‘培训师训练营’的线上培训开始报名了。是直接拿着原来的获奖的课程参加2次磨课?还是沉下心来,跟着21天培训师训练营的导师每日修炼?叩问初心,我选择了后者。
老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21天里每天进步一点点,可以夯实基础,帮助我从旧有观念中跳脱出来,随着时间积累形成新的惯性,改变就像滚雪球,慢就是快。
事实上,在21天学习成长中,学练磨讲一个个经历过后,我也开始真正理解好微课长什么样?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到跳出结构限制,以关联地、整体地、动态地系统思考来俯视一堂微课的设计。
最我感到受益的,来自于导师的反复追问,“你的微课效果能到达哪一个层级”?
导师的话至今言犹在耳,‘对于一个课程它会分成四级,第一级可能就是学员反应好热闹对吧?但是好像一通热闹下来之后,一关门一走,发现我好像不记得老师今天讲了什么了,只有热闹对不对?
到了第二级,学员会觉得我今天又学到东西了,老师今天又给到很多的干货,我现在在知识的层面有被满足的,但是我会不会用回去之后我采取行动?不知道!
到了第三级,学员就会产生一些行为上的改变,他会觉得我今天学了这个东西我会用了,然后我也想要拿它去用。
随着应用的越来越熟练,学员有所收益,这就到了第四级,也就是用了微课中的方法,起到了效果。’
以终为始的四级评估追问,助推我的微课设计了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培训师训练营’的进度刚刚过去了一半,修改后的微课已经助力我进军华北赛区决赛,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挺进决赛 双管齐下的能量加持
第二阶段性的胜利,不仅给了我、更给了我们成立还不足一年的AACTP天津培训师俱乐部巨大的鼓舞。每个周四晚上俱乐部的活动上,小伙伴们持续帮我磨课,模拟总决赛现场的氛围,以普通观众的现场感受给予我真实反馈。
就这样,训练营里课程的设计由导师把关,现场观众反馈由俱乐部小伙伴把关,双管齐下、反复打磨,终于让我带着无限的能量走进了总决赛的现场。
当我走上舞台中央的时候,我只管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为观众们带来一堂千锤百炼过的好课。我相信,这堂微课的背后有着清晰的目标、恰到好处的难度、可操作的步骤、即时的反馈,唤起观众的行为,并有强烈意愿采取后续行动,这也是一堂好微课最高效率的体现。
至此,那些三个月前在我眼里都是问号的挑战,都扎扎实实的落地生根。让AACTP天津培训师俱乐部的小伙伴儿感受到,“想,都是问题,干,才有答案”,原来,我们离梦想仅一步之遥!
非常幸运,在这次微课总决赛结束之后,收到维C老师的邀请,成为第三期'培训师训练营'的助教。这样一来,我就有了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课题,训练自己瞬间进入系统化思考的锻炼机会。同时,会让我始终对问题保持一个饥渴的态度,随着我面对、处理学员的问题越多,能力提升越快,离行业最厉害的人就越近了一步。
大赛归来再复盘,微课在我的眼里变得如此熟悉、亲切。它就像一个物种,有成长的过程,有需求,有性格,还有明确的使命。这让我想到了本届冠军潘洋,他在课程末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是导演,请带着这份初心来设计我们的作品。
AACTP微课大赛,值得每一个有培训师梦想的小伙伴儿到此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