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与知,历来是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一代宗师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就是知行合一。但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在历史上有一向有不同的理解。今天跟一个大姐讨论起来,突然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知行合一,在我看来,应该是四层意思。这四层意思也是层层递进的,基本上涵盖了王阳明一生中思想的大成。
第一层是“智行合一”:今天大姐说了一句,叫:“知道没做到,等于不知道。”对,大多数人理解的“知行合一”就是这个意思。这一涵义在知识获取成本越来越低的今天更有意义。要知道在古代,要想获取某一项知识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那时候信息传播艰难,学习成本昂贵。所以但凡某一项知识或技能,中国人的习惯往往以代代相传甚至是传子不传女等方式一代一代继承下来。这跟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过去有个成语叫“知难行易”,也就是知道什么知识很难,但学会后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但到了王阳明这个时候,他用知行合一颠覆了这个说法。也就是,这个世界上的知识和道理,你知道得再多也是没用的,关键是你得能做到。这种话我们听得不少。但这在王阳明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个绝对的创新。
第二层是“意行合一”:在我看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更多的讲的其实是这个意思。这一层意思类似于佛家的“正念”或是“活在当下”。也就是说,我们活着,无论做什么事,要想做得好,在做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保持专注,这不当是一种做事的态度,它更是我们人生的一种修为。很多时候,我们把事情做不好,是因为我们的心太燥。比如写文章却想着约朋友吃个饭,跟朋友吃饭却想着下午的工作。人活着为什么会有很多的焦虑?其实往往就是这个原因导致的。说到底是因为我们在行为做事当中杂念太重,欲望太多。但如果人无论在做什么的时候,一定专注在这件事情本身里去,现在在吃饭就认认真真吃饭、现在在读书就认认真真读书、现在在工作就认认真真工作。你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这是意行合一。
第三层是“心行合一”:王阳明还有个词,叫“致良知”。这个良知是什么?良知就是我们的心。心是什么?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我们每个人活着都是有自己的价值观的,而这个价值观的形成,建立在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对自己的理解的基础上。比如曹操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就是他的价值观,作为他来讲,其实也没错。所谓“心行合一”,其实就是说一个人做事,跟着自己的价值观去做就好。按照自己的心去做,行动不受其它人的干扰。只要是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就可以做,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坚决不做。这样可以减少我们的很多烦恼。我们每个人活在世界上,总是受各种各样的声音所困扰,从小学到大学直到工作,往往被各种各样的声音所困扰。我们经常被别人告诉我们自己:你应该做什么,而往往忽视的是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心行合一,在我理解里,就像乔布斯说:追随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告诉我,我想要什么,而别等着别人来告诉我,你应该怎么样。
第四层是“志行合一”。中国历代大儒,向来有上报皇恩,下安黎庶的志向。北宋大儒张继的:“为天地立心、为苍生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是这一志向的极致。王阳明也不例外,更是从小就立下了要当像孔子一样的圣人的远大抱负。所以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里,还有很重的一层意思,就是我们做什么,要符合我们当初的志向——不能因为登山路上有棵野花就停下来忘记了登山的目标。我们的每一个行动,按照我们的目标去做,为我们的目标服务,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正是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立,所以王阳明在临终前才能说“此心光明,夫复何求”?这才是所谓“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