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双城不是巴黎和伦敦,她们只是福建省的两座城市------福州、厦门。短短十天十天之内,不足以了解两个城市,走马观花一般,浮光掠影中,有一些感触。对于福建,没有太多的印象,好像是软软糯糯的闽南话,勤劳美丽的惠安女,浪漫沉静的鼓浪屿,不过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历史书上描述的那场让国人汗颜的马尾海战,全军覆没的耻辱使大清国的历史又多了一份灰暗,至于其他的记忆,好像就没有了。对于城市的景观,也一无所知,只记得很小的时候学过一篇《故乡的榕树》,知道福州也叫榕城,想想只是一棵树,没有抱着希望,厦门呢,因为舒婷的《致橡树》,仅仅知道鼓浪屿上的凌霄花和木棉。
下了飞机,首先脱掉裹在身上的羽绒服,再一次感慨祖国的幅员辽阔,机场大巴上,同坐的是一位儒雅的老先生,老先生从台湾坐飞机,来福州探亲,他出生在台湾,是第二代“外省人”,他说经常往返台湾和大陆之间,看着大陆的变化,作为中国人很是自豪。从来不问政治的我,只是零星的看过一些报道,说台湾的第二代“外省人”对大陆没有感情,但是听着老先生标准的国语,听他讲述对北京的印象,心里似乎明白“血脉”这个词的含义了。
到酒店后,收拾完毕,想去看看著名的三坊七巷。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由于对旧民居的偏爱,因此顾不上舟车劳顿,急需去探寻一番。正是下午高峰期,公交车上人很多,可能是我们的谈话引起了旁边两位阿姨的注意,她们看出我们是外来客,因为三坊七巷是游客必到的所在。两位阿姨争着向我们介绍路线,想起自己的城市里市民的冷漠,在没有网络地图之前,不知道有多少次被陌生人指错了道路,或者当你满怀着希望,希望对方能给困境中的你给予帮助时,然而那个人给你的一张漠然的脸,或者是一句冷冰冰的“不知道”,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一个城市的先进和文明绝不是建造了多少高楼,不是栽种了多少棵树,更不是单纯的GDP增长了多少,而是分散在各个方面的细节,是市民常态下的素养。想起几年前到苏州,站在公交站牌前,不辨方向的我一筹莫展,一位苏州女子大概看出了我的窘境,热心的问我要去哪里,她的热情瞬间让我的保护壳土崩瓦解。时刻用“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来提醒自己,然而陌生人的热情让我无地自容,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内心设了防线,封闭住内心,跟其他人隔了厚厚的壁垒,为什么他们能够主动的向别人伸出援手,而我却时刻在用“防人之心不可无”来为自己的冷漠开脱呢!
在热心阿姨的指引下,终于看到了三坊七巷,商业气息很浓厚,还好,老房子还在。突然,林觉民,冰心,林则徐,林徽因,历史中的人物都走出来了,我似乎看到了那个有着侠骨柔肠的林觉民,在奔赴战场的前一晚,写下的让后人唏嘘不止的“意映卿卿如晤”,儿女情长在为天下人谋永福信念下,化成了和奔赴疆场的决绝和勇气;冰心心里的柔软,在北方的寒风中是表现不出来的,只有在在南方氤氲的云气中才能看到荷叶庇护下的红莲;还有感受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江南的春水,让她于乱世仍能听到春燕呢喃,看到星子闪烁; 至于那位无欲则刚的林则徐,更是我们仰望的对象。
学习的间隙,在细雨中,特意寻访仓山区的老洋房,首先是福州师范学院的音乐学院旧址,在热心学生的指引下,找到了角落里的旧址,这座矗立了一百多年的建筑,跟偌大的校园相比,有一些沧桑和落寞。走廊、厅柱、大门、斑驳的墙壁,似乎在讲述着无数的故事。本来想按图索骥继续搜寻老洋房,去看看林徽因、梁思成的“可圆”,但是因为不熟悉,绕了很多的路,不过因祸得福的是,在寻觅中,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宁静和丰厚。路边的榕树,有的枝干已经干枯,但是依然坚挺,有的树甚至穿墙而过,树上垂下的根须,就像一位长者的髭须,每一根髭须就是一则故事。同样的,裸露在外面的树根,就像世间的众生,以不同的姿态生存着。
在福州的六天,每天早上,都会都街头的公园或者附近的市场看看,始终认为,想要看到一个城市真实的面貌,一定要到菜市场寻找答案。公园里不知名的鲜花、市场上新鲜的蔬菜、街头散步的老人,无一不让我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生机和厚重。离开福州,前往厦门的那一刻,竟然有了一些不舍。这个城市没有北京那样的厚重,也没有上海那样的繁华,她如一个温婉的女子,含蓄而绰约。
到达厦门,已是黄昏,仍然是细雨。 不舍得浪费一点儿时间,收拾完毕后,立即去看大海,在海边的渔村,竟然看到了小时候的戏台,为了庆祝丰收,正在演地方戏,舞台上演员们全心表演,可惜用的是用方言,全然不懂,不过舞台的背景是观音菩萨,推测应该是感谢神灵吧。台下几位老者,聊天的间隙偶尔向舞台看一眼,似乎舞台是他们的背景,也许演员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不知道是对艺术的坚守,还是为了生活,在雨夜里依然粉墨登场,全然不在乎被忽视的尴尬。
提到厦门,好像绕不过鼓浪屿,我也不能免俗,心里甚至还有奢望,能不能跟舒婷来一场邂逅,事实上,没有遇到舒婷,没有看到攀着高枝炫耀自己的凌霄花,倒是看到了高大的木棉,看到木棉,终于明白了那句“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的告白。在这座岛上,于现世繁华中再一次穿越了历史,看到了百年前的建筑。鼓浪屿被称为“万国博物馆”,公馆、教堂、别墅比比皆是,这些地方也许曾经是达官显贵的府邸,后者是富商巨贾的豪宅,只是,旧时王谢堂前燕,在这个年代飞进了寻常百姓家,居住在此的岛民,在木棉树下,悠闲的品着精心烹制的茶水,吹着舒适的海风,看着脚步匆匆的游人,享受着惬意人生。日光岩旁边,是郑成功纪念馆,锈迹斑斑的大炮,展示着当年的英雄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击退敌军的神威;不远的地方,是部队驻地,战士雄浑的军歌响彻整个小岛,纪念馆和战士的歌声穿越了时空,链接起来,成了纵横古今的爱国激情。行走在现代的街道,触摸着百年前的老屋,在嘹亮的军歌中,心里竟然是安静的,这份安静或许来源于惬意的海风,或者是歌声带来的安全,或者是心里的那份闲适,此时,忘记了家务的繁琐,远离了工作的劳累,逃离纷争的困扰,远离烟火的熏染,得到一息的安然,身边尽管是如织的游人,是各种难以会意的方言,但是,我心安处,这里便是吾乡。
海边,仍然是中国的大妈,鲜艳的裙子,五彩的纱巾,豪放的笑声,她们摆弄着各种姿势,轮流跟一个岩石合影。她们曾经为了生活奔波,也许她们为了家庭,双手长满老茧,逝去了容颜,但是,此刻的她们,没有在意别人的眼光,放飞了自己,就像一个孩童。突然羡慕她们了,像她们那样肆意的大笑,敞开心扉,一吐为快,这是多久之前的事情了?似乎很遥远,似乎从来没有过。更多的时候,把自己包装成了一颗核桃,用那个坚硬的壳,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脆弱的灵魂。
厦门,是更短暂的停留。虽然如此,也不妨碍对这座城市的认识。公交站牌旁,温柔的女子一边热情的为我指路,一边细心的为我遮住毛毛细雨,感激于她的同时也感概自己生活的粗糙,其实我的背包里有躺着一把伞,只是认为这样的小雨没有打伞的必要,岂不知细雨打湿衣衫也会造成形象的狼狈,由此精致的生活在这里可以窥见一斑。
行走的意义,不是看到了多少风景,品尝了多少美味,而是从浮光掠影中,了解了多少。永远记得,在异乡的街头,热心的师傅边走边为我介绍福州的历史;记得在福州师大门口,陌生男子打开他的手机,搜索百度地图,耐心的帮我找那所隐蔽的老房子;记得当我没有认真走路,汽车呼啸而过时,伙伴温暖的提醒。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人情的温暖,看到至善的美好,更要感谢同行人,默默的认同我的偏好,不辞辛苦的陪我任性的游荡。
短短几天,走马观花看到的,感受到的,足够让我铭记,记住被浮华湮没的历史,记住被浮躁掩盖的真实,记住被岁月磨去的华丽,福州、厦门,只是我生命中的一瞬,却是记忆中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