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放大周末,高三的孩子们大包小包的呼啦啦往外涌,家长们隔着一道大门正引颈张望,大门西侧突然爆发了“战争”:一位家长看到孩子拖了个大行李箱,不顾保安阻止,飞身就要从门上跳过去帮忙。维持秩序的保安不让,两厢僵持,言语冲突直接升级到暴力。看着那个家长青筋暴露地揪着保安衣领子的架势,不禁摇头:横竖不过几十米的事儿,至于嘛,再者,那个孩子怎么也得十七、八岁了,一个行李箱再大,也可以拖动的。
可惜,这样的道理,那位家长不认同,而像他这样恨不得一根草都要替孩子扛起来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第二天送孩子返校,距离校门还有上千米呢,道路已经被蜂拥的家长和孩子堵死了。最常见的情形是:爸爸扛行李,妈妈拿吃食,旁边跟着比父母高半头的孩子,晃着两只手,轻轻松松地和父母说笑着。
这种场景,在我家是基本看不见的。每次孩子归校,行李什么的都是自己拿。刚开始,她很不平:“你们怎么这么懒,看看别的家长,谁不帮孩子提啊。”
她爸手贱,多次争着要抢行李,都被我拉住:学校有规定,家长不能进校门的,与其多替她提这几百米,不如干脆撒手完全锻炼一下。
闺女笑我狡辩,不过,每次都这样,她倒也习惯了。像今天,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车辆和人群,她干脆不让送了:“你们从这里掉头回去吧,一会儿路挤死了,又先回不去了。”
看看路上的情景,我和她爸同意了,于是,车前和闺女挥挥手,远远看着一个人肩扛手提的挤进人群去了。
“咱们是不是太狠心了?”车子发动的当儿,看着熙熙攘攘接踵而至的那些“辛苦”家长,老公又心疼起孩子来了。
实话说,我也有点心疼,但是,孩子大了,有些东西总归要自己一点点学着扛起来,在她已然能够独立的年纪还过于“大包大揽”,这不是爱,而是害。
这两天,网上有条13年前的旧闻再次被翻了出来:《现代版“伤仲永”:一名神童母亲的忏悔录》。
曾经的“神童”魏永康,两岁识千字,四岁基本学完初中课程,八岁进入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这样一张履历表,不知亮瞎了多少家长的双眼,神童!这可是祖坟冒青烟的节奏啊,如果花钱能买到,怕是有太多家庭宁愿倾家荡产也要博一把。这样的渴念之下,再来看故事的续集——2003年7月,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
一个如此杰出的“天才”,为什么会沦落到“劝退”的地步,答案揭开,众人愕然——居然是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据报道,魏永康从小到大,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妈妈都不让插手。为了让他一心扑在学习上,每天早晨连牙膏都要挤好。此外,洗衣服、做饭、洗澡、洗脸,也全部由妈妈承包,高中时,为了让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妈妈还曾亲自给他喂饭。
这种极端的“爱护”,导致魏永康没有半点独立生活能力,甚至连起码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都不能够,天天闷头读书,独来独往。
神童被劝退,一心望子成龙的妈妈心如死灰:“我原来想,他将来长大离开我,人这么聪明,简单的生活技能啥的,肯定很快就能学会,谁想到,他已经形成了习惯,改不过来了。”
神童年幼的成绩令人赞叹,之后的经历却让人唏嘘。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极端个例并不多见,但为了学习或者其他因素,“爱护”孩子到将近成人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不在少数。
女儿刚进校复读时,我们一起去学校食堂吃饭,和我们邻桌坐着的也是一家三口。一米八高的男孩儿坐在父母中间,这边一个递馒头的,那边一个捧牛奶的。
“慢点吃,别噎着。”
“来,先喝口奶再吃。”
已经长出微微小胡子的男孩儿泰然自若地接受着父母的“侍奉”,吃饱饭,嘴一抹,往后一抽身子,一言不发地看着人到中年的父母吃光他剩下的饭菜,自始至终,没听他说过任何话。
看着这样的情形,我是真心无语了。爱孩子没错,但爱到这样“卑微”的境界,也真是醉了。
为了子女的未来,很多父母就是自己忙死累死也不会“骚扰”孩子半点,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常态。
但这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父母的辛苦付出下,有用的“人才”没看到多少,干啥啥不行吃嘛嘛不够的“大爷”倒是成了一大批:手不能提,肩不能担,油瓶子倒了都不懂扶一下。
父母之所以在孩子成长期“鞠躬尽瘁”,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让孩子多学知识多长本领以便飞得更高更远。
可惜,太多事实证明,这样的“全力呵护”,往往事与愿违:一个基本生活常识缺乏、连自己都照顾不来的人,压根就没有能力一飞冲天。
大约也是源于此,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着将“帮家长做家务”写进小学生守则。
对此,有人觉得不可理喻:一个小孩子,能做什么啊。
一个小孩子也许不能真的帮到父母什么,但让小孩子做家务,更多不是能够做什么。而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习惯的熏陶。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网上有张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对比图:9-24个月,中国孩子在认字,美国孩子自己扔纸尿裤;2-3岁,中国孩子背诗词,美国孩子扔垃圾、整理玩具;3-4岁,中国孩子才艺培训,美国孩子浇花、喂宠物;4-5岁,中国孩子才艺培训,美国孩子整理床铺、摆餐具;5-6岁,中国孩子才艺培训,美国孩子擦桌子、收拾房间;6-7岁,中国孩子学习+做作业+才艺培训,美国孩子洗碗盘、独立打扫房间……
如是长大,中国孩子才艺一流,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精英”;美国孩子活泼热辣走四方看尽世间风景。
两种不同成长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哪个幸福指数更高一些?
别说孩子的选择,现在就让当家长的自己选择——如果你现在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会替自己选择怎样的成长方式?
毫无疑问,美国孩子长大后的状态更符合幸福的本质。
而从小做家务,好处绝不仅止于此。
对于孩子从小做家务,有机构做过专门分析,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一、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二、更利于孩子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三、可以磨练孩子的意志,强化孩子的责任感。
四、可以丰富生活常识、发展智力、提高自信,参加工作也更有条理性。
……
其实,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也不仅是怕累着孩子,更多是嫌麻烦。实话说,孩子做家务,很多时候不仅不能帮忙,反而会帮倒忙,搞得家里一片狼藉,但想一想一个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那些做家长的,是不是就不嫌麻烦了?
尚未长大的小孩要进行早期的劳动训练,养成一双勤劳的手终身受益;已经长大还未来得及进行独立训练的孩子,从今天起,做自己做力所能及的所有事儿,这不仅是孩子们要修习的一项重要能力,更是太多家长要补上的必要一课。
爱孩子,从懂得放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