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小时候,被父母骗是常有的事儿。
“先回家,吃完饭再去找同学玩。”
“先练琴,练完琴再看动画片。”
“先把作业写了,然后想干什么都可以。”
然后,就真的没有然后了。
现在想想,那时的孩子更像是父母的宠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而当我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萌发,开始对父母的行为产生怀疑和反叛时,却再一次因为“理亏”败下阵来:
“妈妈,你怎么骗人啊!”
“我骗人?那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
诚信,是每个父母最看重的品格,是孩子不能触犯的天条。
可每个父母,却又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制造着谎言。
这样的双标,本来就是不道德的。
还好,在经历了童年的反叛和绝望之后,我们更愿意蹲下来和孩子成为朋友。我们试图以一种更加健康明朗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将诚实的品格自然而然地印染到孩子身上。
可即便这样,我们还是惊讶地发现,孩子开始说谎了。
所以,潜藏在心底的恐慌终于还是爆发了。
——他要变成一个坏孩子了。
——我要为此采取行动了。
然后,我们就真的发怒了。
我们知道不该轻易动怒,但我们也深信成长之路是不可逆的。在纵容孩子说谎这件事上,没有人愿意冒险。
幸好我们还有童话。
《兔子小白的礼物树》就是一个关于谎言的故事。兔子小白为了在圣诞节多得一份礼物,把炭灰抹在身上,化装成了一只小黑兔,又跑去圣诞老人那里要礼物。
用脚趾头都能想得出来,兔子小白自信满满的伪装,被圣诞老人一眼就看穿了——如果连这点功力都没有,恐怕他老人家早就要破产了。
该怎么办呢?
以我的判断,圣诞老人大概会秉承老年人的一贯作风,顾及小白的面子而不去拆穿它——老年人大多是博爱而仁慈的,更何况圣诞老人的礼物本来就是要作为祝福送给孩子的。谁料,圣诞老人却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你是白兔子的孩子‘小白’吧?”
读到这儿,我心里不禁替小白一惊,不知道下面的戏该怎么演。正当兔子小白欲盖弥彰的时候,圣诞老人却不再继续追问,不仅从兜里翻出一颗种子,更是把自己留在路上吃的三明治也一并送给了这只怀揣谎言的小兔子。
在一场虚惊之后,小白终于还是成功了。
到此为止,《兔子小白的礼物树》始终是一个不讨喜的故事。它不仅把人性的丑恶写进了童话,更是让邪恶占了上风。对于懵懂无知的孩童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默许,一种纵容,甚至是一种启迪。每当看到这样的情节,我作为母亲的控制欲便在心中隐隐作祟,想一头钻进书中,拉住兔子小白的手问个究竟。
但自大的我们却时常忘了,孩子通常比大人更自知,他们从没认为自己的小伎俩能在大人眼前瞒天过海。因此,侥幸得逞的小白不但没有预想得那样兴奋,反倒被自己编织的谎言捆住了手脚。当他发现身上的炭灰无法擦掉时,第一反应不是向谁求助,而是认为自己的行为终于遭到了报应。
小白思考良久,决定将种子埋在土里,还给上帝。当他忙完这一切时,裹在身上的白雪也恰好将抹不去的炭灰清理干净了。
一个无关痛痒的巧合,在小白心里,却是肯定得不能再肯定的必然。
白雪洗刷炭灰的同时,也洗掉了小白心中的罪恶。
以儿童说谎研究专家著称的李康教授在Ted演讲《你真的可以识破孩子的谎言吗?》中曾表示,读心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是社会交往中两种至关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制造谎言的两种关键原料。因此,“当你发现你二岁的孩子开始撒谎,不要惊慌,你应该庆幸,这意味着你的孩子进入了典型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诚实与说谎是两条毫无差别的小径,选择哪条路全凭心情。孩子正是在这个不断试探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如此说来,家长的态度就至关重要了。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需要对孩子的每一次欺骗赋予更多的关注和恐慌,相反,我们需要以更为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来作出回应。
华盛顿小时候砍掉樱桃树后,父亲不仅没有责骂他,反而赞扬了他的诚实。父亲的宽容并没有把华盛顿推向邪恶,而是使他成为了更伟大的人。
这种看似消极的回应其实给予了华盛顿两个积极的暗示:如果你选择了诚实,你会获得更多;无论你做错了什么,我都一样爱你。
在《兔子小白的礼物树》中,圣诞老人的做法如出一辙。他送给兔子小白的并非普通的种子,而是能够长出挂满礼物的圣诞树。作者佐佐木田鹤在书中为小读者们创造了一个平行世界,使他们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不同选择的结果。
如果兔子小白选择继续欺骗,那么圣诞老人的种子只不过是一份鸡肋的礼物。小白不仅没能借此达成自己的心愿,反而一生都将背负起沉重的谎言包袱。如果兔子小白选择坦诚,那么它不仅会拥有轻松的心情,更会获得取之不尽的礼物。
如果每条诚实之路都能如此平坦开阔,谎言也就失去它的诱惑力了。
这个故事,既给了孩子一个选择,也给了大人一个选择。很显然,作者在故事中融入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希望大人以淡泊的心态看待孩子成长中的偏差。我们的心态越平和,时间的河流便会将无心的谎言冲刷得越干净。而我们一旦纠结于孩子的欺骗行为,它便会为孩子叛逆的堡垒添砖加瓦,成为对抗家长的致命武器。
育儿的一切障碍,都源于父母内心的恐惧。
学龄前儿童尚未形成完整的道德意识,甚至无法分清现实和想象的边界。如果父母“上纲上线”地给孩子贴上“小骗子”的标签,无疑是把孩子推向了说谎的深渊。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曾做过一个关于说谎的实验,统计结果令人咋舌:人们平均每10分钟就会说3个谎言。而事实是,没有任何人会承认自己在以如此高的频率欺骗他人。
大人尚且如此,就更没必要过于苛责孩子。前两天,肉卷和姥姥姥爷参加聚会,被陌生人又抱又亲。回家后我悄悄问她,喜不喜欢别人抱抱亲亲。肉卷说不喜欢。我问那怎么办呢?肉卷很冷静地回答:“那也没办法啊,忍着呗。”
所以,我到底是应该高兴于肉卷的成熟得体呢?还是应该为她的隐忍感到悲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