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偶然在圖書館看到一個讓我心動的書名,
因為趕著離開,所以記住了位置。
第二天,我在圖書館待了一天。
---題記
文| 小若
據說每個文藝范都會有開一間書店或者咖啡廳的夢。可是如果你以為開一間書店,就是簡簡單單的租一個店面裝修設計,然後讓書進來就好了,那請不要再隨便說你想開一間書店。做書店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你會知道嗎?書架的性質,包括高架、低架及展台,與陳列品種之間是存在數學關係的,也就是說,一個書架大致可以容納多少品種,是能夠計算的。書本上架的擺放,要考慮如何最大效益減少日後工作量,比如類別兩端留有空白,上下架層空出放中段。而書架本身的選擇,也要考慮日後的變化與發展。將書架設計得太過誇張,日後書店一旦做了一些風格改變,書架就特別違和了。材料最好是木材,不使用金屬或玻璃,因為木材具有一種親和力。當然也不抗拒創意設計帶來的震撼力。
對於我來說,一家書店最重要的是燈光。我不喜歡廣州的「方所」,書籍擺放很雜亂,加上在地底下無任何自然陽光,僅有那昏暗的橘黃色燈光,一進門的感覺是沉悶得不行。燈光要考慮讀者閱讀時候會不會用眼疲勞,而更重要的是,能否引起思維細胞的活躍進入思考。明亮之外還要考慮閱讀區與休息區、通道燈光強弱的變化、冷暖光的交錯,營造一種慢時光的可享受環境。關於通道,竟然還要考慮到寬度數據等,根據預估客流量設計寬度,還要通盤考慮到主通道和次通道能夠在在一個平面上形成迴路。我覺得除了說書海中的人容易迷路,這樣的設計可以營造出在逛著「宜家」散漫無拘束的體驗效果。
除去一些主體設計,室內植物、讀者休息區、背景音樂、地磚的光滑度和顏色,收款台的高度和寬度等,都是構成書店體驗效果的重要元素,而且更重要的是,書店的理念折射。如刻意做舊了的地板,不加粉飾的紅磚牆,標明了一種平實卻又超然的心境。"黑白色,原木色,沈穩厚重;漫畫與詩稿,既是飾物更是標籤。" 不張揚的韜奮中心,大出風頭的風入松,莊重大氣的上海書城,低調平和的曉風書屋,用心其專、其純、其真。
徐沖說,"書店不純了,至少不是我理想中的書店。" 這句話對於現在的「書吧概念」感覺很衝突。書吧更多的是體驗,與咖啡廳一樣,賣點已不在產品本身,而在於產品之外的心理需求。就像星巴克的品牌價值核心-''星巴克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人們對咖啡的體驗'',其體驗式的營銷戰略,就是基於人們對咖啡很大程度是在感性文化層面上的消費,星巴克用生活和情感營造一種特定的文化環境,才使得其品牌帶來差異化。如今越來越多的書吧,已夾雜著精品飾品、生活用品甚至服飾等各種類別銷售,不是說不可以,這是創意的體現,也是融合文化創新的理念,只是,書所佔的比例竟可以讓人懷疑自己踏進的是不是一間書店。在我看來,如果書店或者書吧不是以書為目的,僅僅是作為一個載體或者跳板,那這樣的書吧也不是我理想中的書吧。「書」必須是主角,這是對它的尊重。所謂以書會友,愛書之人,志趣相投,這才是書店的理念追求。
「安靜的書店」和「安逸的讀書人」,風景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