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裕帛
徐霞客(1586—1641),明代后期著名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与马可·波罗并称“东西方游圣”。徐霞客从22岁(1608)开启了他的旅行事业,先后4次进行长途旅行,历时30余年,足迹遍及14个省,写下了《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后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一书,共60余万字,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经典名著。其中,近4万字的《黔游日记》就是他两次游历贵州共47天的所见所闻。380多年后的今天,贵州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读读徐霞客的贵州游记,别有一番启示。
一、拄杖而行,探寻美景
崇祯九年(1636)9月19日,徐霞客从家乡江苏江阴出发,开启始最后一次长途旅游,目的是考察云贵高原和长江源头。10月徐霞客入赣,接着依次入湘、入桂、入黔、入滇,然后再返黔、再入滇,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这是他人生中最长的一次旅行,也是他最后一次旅行,历时共达4年之久,最后不幸在腾冲患病,只得由在当地官员派人抬他回到江阴老家。崇祯十四年(1641),徐霞客病逝于家中,享年56岁 。
徐霞客在这次旅行中,两次经过贵州。第一次是崇祯十一年(1638)3月27日从广西南丹北鄙岜歹村进入贵州独山(今独山县)下司,北行经过都匀、麻江,然后向西经过贵定、龙里、贵阳,再绕道广顺(今长顺),过平坝、安顺、镇宁、关岭,过盘江桥往西经晴隆、普安,最后到达盘州亦资孔驿(今盘州亦资孔社区),历时42天;第二次是同年8月24日从云南罗平县折回贵州兴义,历时5天。徐霞客两次游历贵州,共有47天。他的旅途十分艰辛,大多时候都是手拄竹杖,脚踩草鞋,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徒步跋涉,甚至还数次遭遇生命危险,但种种的磨难都挡不住他探幽寻秘的步伐,他记录贵州雄奇壮美的山川和喀斯特地貌特征,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学资料。
徐霞客在贵州的考察路线图(《徐霞客游记全译》,朱惠荣等译注,2008:1069)
途径贵州期间,徐霞客浏览了贵定阳宝山、贵阳黔灵山古佛洞、贵阳甲秀楼、贵阳太子桥、花溪桐木岭、惠水白云山、镇宁双明洞、镇宁黄果树、兴义黄草坝、兴义万峰林等胜景,记录和描述了不少地名、水流、山脉,第一次全方位地呈现贵州溶洞地质面貌,对贵州史地人文、民情风俗、社会风貌也进行了描绘和记述。比如在游历贵阳时,就长篇幅描述水车坝、龙水沟等,对花溪桐木岭这个地名还进行考证,他认为此地“或曰头目岭”“昔金筑司在西界尖峰(今花溪斗篷山——笔者注)下,而此为头目所守处”。现在的桐木岭地名,是后来民间根据岭上长有油桐树而改名来的。徐霞客对贵阳市区和花溪的生态环境还作了对比,认为青岩“密树深箐”,而贵阳一带“四面童山光秃无木”。徐霞客从云南返回贵州兴义的五天时间,还撰写了《黄草坝札记》,如实记录了明末边陲之地黄草坝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社会状况,是有关兴义历史最早的记录。当然,徐霞客探寻贵州美景最为耀眼的还是黄果树瀑布和兴义万峰林。
(一)第一次详细记录黄果树瀑布
徐霞客入黔22天后,来到了安顺辖区,短短7天就游历平坝、镇宁等地,留下了大量关于黄果树瀑布的描绘和记述,是《徐霞客游记》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篇章,也是详尽记载黄果树瀑布的第一人。《黔游日记》精确记载了他第一次由远及近看见黄果树瀑布的情景:
(白水铺)又西二里,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而不见其下截,盖为对崖所隔也。复逾阜下,半里,遂临其下流,随之汤汤西去。还望东北悬流,恨不能一抵其下。担夫曰:“是为白水河。前有悬坠处,比此更深。”余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慊慊。随流半里,有巨石桥架水上,是为白虹桥。其桥南北横跨,下辟三门,而水流甚阔。每数丈辄从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白水”之名不诬矣。度桥北,又随溪西行半里,忽陇箐亏蔽,复闻声如雷,余意又奇景至矣。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但从其上侧身下瞰,不免神悚。
徐霞客沿着白水河游历黄果树瀑布,首先看到的是陡坡塘瀑布,远远就能听到瀑布声好似万匹织布机的大合奏,一句“水声轰轰”,把一向有“吼瀑”之称的陡坡塘瀑布形象描绘出来。接着顺河而下,用“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描写白浪滔滔、银珠喷溅的白水河。走到瀑布下跌的峡谷上,从树缝中远观黄果树瀑布,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一句“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描述黄果树瀑布的声势、水势和气势,用“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描写了黄果树的雄厉状观。徐霞客在这次黔游之前,虽然已经遍游了各地名山大川,看了不少瀑布,但面对黄果树瀑布,仍然发出了“不免神悚”的感慨。380多年前的黄果树景区,不像今天不仅有宽畅的步行石梯,还有便捷的电梯。挑夫告诉徐霞客“前有望水亭,可憩也。”徐霞客便拄着拐杖登上望水亭,叹息瀑布“令人可望而不可及也”。随着黄果树水雾升腾,雾气弥漫,风中夹杂着水雾扑面而来,即便是炎炎夏日也能感到清新凉爽,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他多想和瀑布再靠近一点,亲密一点,于是写下了“余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慊慊”。
黄果树景区中有一座徐霞客雕像:他坐在石头上,身子微微前倾,头向上轻微抬起,眼睛似乎是半睁半闭的状态,仿佛在思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怎样打造出这绝世独立的美景,幻想着自己就是那激起的浪花,那河流中的岩石,甚至是那一只只小鸟,成为瀑布最亲密,形影不离的伙伴。图为贵州黄果树瀑布景区内徐霞客雕像。
(二)“峰林学说第一人”笔下的万峰林
同年8月26日,徐霞客从云南第二次进入贵州,第一个到达的地点便是兴义。作为喀斯特地貌大省的贵州,自然就不可避开的讲到万峰林。徐霞客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喀斯特地貌进行大规模考察,详细记录的第一人,比欧洲早了150到200年。徐霞客于8月29日从黄草坝顺街往东南走出,正好是前往万峰林方向,看到了峰林的千姿百态,峰林又被云气所笼罩,时隐时现,甚是雄伟壮观,他在《滇游日记》是这样描写万峰林景区的:
独以逼耸见奇……伫而回睇,始见其前大坞开于南,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而遥望坞外,南山横亘最雄,犹半与云气相氤氳,此即巴吉之东,障盘江而南趋者也。
万峰林海拔2000多米,占兴义国土面积三分之二,根据峰林的形态,可以分为:列阵峰林、宝剑峰林、群龙峰林、罗汉峰林、叠帽峰林五大类型,每一种都以自己独特的景观与形象,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的盛宴。徐霞客身背行囊,足穿芒鞋,拄着拐杖,疲惫不堪的登上高峰,极目四望,将整个峰林美景尽收眼底,顿时感到心胸开阔。从北往南走,先看到呈锥状的,平顶状的峰林,犹如一个个屏风一般,充满诗意。而在中南部,一座座峰林呲牙交互,形态各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再从东向西,一块块水田虽然不像梯田那般错落有致,但更能让人感到放松,自由,随心所欲。再到以水夺目的西边,水质清澈无比,水面在两旁峰林的映射下,呈现出翡翠绿色,徐霞客在日记中写道:“诸水俱清澈可爱,非复潢污浑浊之比,岂滇、黔分界,而水即殊状耶?”更是发出了:“天下山峰何处多,唯有此处成峰林”的感叹,而在《滇游日记·盘江考》中,徐霞客则用“盖此丛矗怪峰,西南始此,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此又其西南之极也。”的语句来描述万峰林。
300多年后,《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10期)将徐霞客以“峰林学说第一人”写进了该杂志,兴义万峰林也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峰林。”无论是谁去到万峰林,登上“观峰台”,都会被这大自然的旷世杰作所惊叹,惊叹他的神奇造化。图为贵州兴义万峰林。
二、深入民间,记录各种文化
在贵州的两次考察中(特别是第二次),徐霞客对贵州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文等都有所记录,是研究贵州明代社会的重要史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地理书。
在对贵州经济的考察中,徐霞客注意到城镇经济的发展与汉唐时期完全不同。汉唐时期贵州边缘的城市因与其他省份毗邻,所以经济比贵州中部地区要好,以至于在年长徐霞客28岁的明朝大臣朱国桢的《涌潼小品》中,贵州仍是“人无三分银”。但在徐霞客的《黔游日记》中,我们可以发现贵州也有经济贸易发达的城市,不是所谓的一穷二白。贵州的许多中部城市都可以在《黔游日记》中找到描述,比如对青岩的描述:“城中颇有瓦楼闤阓焉”;对都匀的描述:“城圆瓦岗上,南北各一门,西有大小二门,东门偏于山之南;城后环东山之巅,其上有楼,可以舒眺”;对安顺的描述:“黔之腹,滇之吼,粤蜀之唇齿”。当时的安顺承担着贵州货物中转集散的责任,也是西南重要贸易城市之一,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而在其它贵州边远城市,徐霞客的描述则是“诸蛮应之,攻围一年而破,至今疮痍未复”;“市中无他异物,惟黄蜡与细笋为多”;“甚荒蔽,茅舍离离,不复成行”。由此可以看出贵州中部城市无论是在经济贸易,还是人民生活水平、房屋构造,都要比边远城市好得多。
因为贵州历史上长期实行土司制度等原因,贵州一些地方的土司拥有极高的自治权力,因此很多问题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暴露出来。有些地方的土司几乎掌握当地最高统治权,他们可以随意剥削人民,挑动战争等等。比如,徐霞客路过都匀地区时,谴责布依族土司:“独山土官,昔为蒙诏,四年前观灯,为其子所弑;母趋救,亦弑之。乃托言杀一头目,误伤其父,竟无问者。今现为土官,可恨也!”路过安顺地区时,谴责彝族土司:“此间为安邦彦所荼毒,残害独惨,人人恨不洗洗劫,讨伐其穴。”除了批评与谴责外,徐霞客还对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在兴义市时,徐霞客就指出:“黄草坝之被关于龙、沙;安隆土司之纷争与岑、依,土司糜烂人民,乃其本性,而紊及朝廷之封疆,不可长也。”他还认为在普安十二营中,“钱赋之数则推黄草坝”为首,“其地田塍中辟,道路四达,人民颇集,可建一县”。兴义于清嘉庆三年(1798)设县,1988年3月撤县建市,350年后徐霞客的科学设想变为现实。
此外,徐霞客还对贵州的地名文化、饮食文化、祭祀文化、酒文化等做了考察与记录,比如“环山为壑,中洼为田”的梯田,“小麦青青荞麦熟,粉花翠浪,从此遂不作粤西芜态”的农业生产状况,“垒石为九门甚整”的都匀城,“而中街市人颇集,鱼肉不乏”的平坝卫,等等,他每到一地都要亲自体验,融入到当地生活,亲自去市场买蔬菜稻米,品尝各种特色,参加各种活动。虽然记述材料不多,但字字玑珠,弥足珍贵,堪称一幅明末贵州风俗画卷。
三、来去匆匆,爱恨交织
贵州地形独特,奇山秀水,有着徐霞客喜欢的喀斯特地貌、喜食的稻米、多彩的文化,还有建文帝等名人的遗迹与传说,为何却还让徐霞客来去匆匆?我们可以从徐霞客留下的笔记中找到答案。
其实对于是否通过贵州前往云南,徐霞客一直是心有顾虑的,他在《致陈继儒书》中这样写道:“弘祖将决策西游,从牂牁夜郎以及碉门铁桥之外。其地皆豺嗥鼯啸、魑魅纵横之区,往返难以时计,死生不能自保。”表明徐霞客对贵州的考察本来就忧心忡忡。
初来贵州的徐霞客,虽常常体会到贵州人民的热情、好客,但更多的还是受到当地人的轻蔑、船夫的勒索、妇人的轻慢,特别是常常难以寻得挑夫,即便有了挑夫,也常常被各种理由加价。据《徐霞客游记》统计,他在西南共被盗窃财物三次,其中两次发生在贵州,也让他在贵州的艰难之旅雪上加霜。
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徐霞客两次被偷窃中,第一次是在前往广西庆远府的路上,遭到一行人尾随,徐霞客出于热心,便让他们担任挑夫,还付给他们银子。在得知他们常常干诱骗儿童的勾当,便不再与他们为伍。其中一个叫王贵的人多次请求徐霞客收留,得到同意后的王贵在之后的旅途中越来越得寸进尺,在走到贵州麻哈州(今麻江县)后,将徐霞客的脚砸伤,最后在狗场堡将徐霞客的钱财全部窃走。第二次则是徐霞客在普安州北门外与马夫商量路途时,旅店店主符心华趁徐霞客不在,将财物全都偷走。徐霞客在快要离开贵州时无奈说了一句:“余以万里一身,脱其虎口,亦幸矣。”
最后一个原因是贵州版图较小,且大多自然环境恶劣,加之熟人朋友较少,无法得到及时帮助。当时的贵州比今天的贵州小很多,遵义府和乌撒府都属于四川管辖,黔南的荔波、贞丰等地也不属于贵州。徐霞客在广西、云南多次与朋友会晤,朋友也为徐霞客在旅途中提供了很多帮助与指导,但在贵州徐霞客可谓是和仆人相依为命。所到之处“卧无草”“卧无榻”“与猪畜同秽”“与牛圈为邻”,这是他笔下贵州的起居生活。当时的徐霞客已50多岁,又多次身患腿疾,杵着拐杖一心想到云南鸡足山完成自己最后的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心里肯定也担心完成不了考察计划,因此匆匆离开了贵州。
“石齿如锯,横锋竖锷,莫可投足”,这是徐霞客当时对贵州交通状况的描述。380多年过去了,天还是那片天,山还是那座山,如今贵州天堑变通途,黔道不再难。一条条公路串连,一座座桥梁架起,一条条隧道贯通,一座座机场竣工,昔日“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变得四通八达。联合国世文会将贵州列入全球十大旅游首选地之一,世界乡文会保护授予贵州为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纽约时报》也将贵州评为“一生必去的旅行地”,贵阳连续多年被权威部门评为“全国最安全的十大城市”和“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徐霞客黔游所到之处,今天大多成为贵州旅游著名的目的地,不少景区的名气蜚声海外,如果徐霞客先生地下有灵,对今天的贵州他又会作何感想?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