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我成为了2018年安徽中考阜阳中考语文的一名评卷员。
2018年阜阳市中考阅卷,采取就地扫描,网上阅卷,统筹安排、分散进行的方式。阜阳市把阜阳考生的十几万份试卷,按照工作量大致分为十个板块,每个板块按照考生人数随机分配到五县三区,由各个区县抽调九年级骨干教师在各个县区阅卷点进行阅卷。
我们太和县共分配语文考卷17951份,抽调80名阅卷老师进行阅卷。按照市里的分配,又分为十个小组,我又很荣幸地被李主任点为第六组小组长,我们组共有评卷员6人,阅卷内容为10、11题,三天的时间完成阅卷。
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
首先,李主任对全体语文阅卷员进行了培训,确定了评分标准及细则。
培训结束后,我们立即赶往阅卷点进行阅卷,每位成员先试评100份,试评过程中再次确定评分标准,力争做到公平公正,不让每位考生吃亏。
第10、11题是记叙文阅读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歪儿》,我们批改这个阅读理解中的两道题,第10题是一道选择题,出题类型是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再把它放回原文恰当的位置,给了四个选项;第11题是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按理说,这两道题都是记叙文阅读理解的常规题,并没有超出考生的能力范围,应该做得不错。但是,在批改过程中,却发现这两道题竟然成了考生最大的丢分题。
两道题共7分,出乎我们预料的是得分率相当低。下面给大家通报一下各分数段的得分情况:综合三天的评分来看,评卷17951份,得满分的考生140人,占比约0.8%;得6分的考生445人,占比约2.5%;得5分的考生707人,占比约4%;得4分的考生1300人,占比约7%;得3分的考生4307人,占比约24%;得2分的考生7498人,占比约42%;得1分的考生1740人,占比约9.7%;得0分的考生1820人,占比约10%。满分7分的题,满分考生不足1%,3分以下的考生竟然占比达到约86%,得分率如此之低,出乎我们的预料,这个统计数字的确有点可怕。
让我们来找找原因:
第一、选择题错误率相当高。从评卷过程来看,选出正确答案D的学生大概只有2~3%,也就是说100个学生里面,大概只有两三个选对,选C的学生最多,应该占到50%左右。如果正确率只有2~3%,这个题应该算是无效题。从原文中摘录出来的这句话,再放回原文中,确实不太容易放对正确位置,所以,这道题是较难题,好多语文成绩相当优秀的学生,这道题都选错了。
第二、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答案制定过于死板。以往的安徽中考也曾考过类似题目,但答不答修辞,都可以的。但是,今年的品味加点词表达效果,居然,必须要写出运用的修辞,况且“比拟”这一修辞并不是常考修辞,所以,95%的考生都没有写出修辞,因此白白丢掉了2分。个人觉得,这个答案限制的过于死板,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必须要从修辞方面去品吗,从用词方面为什么不可以。另外,表达感情这一块也过于死板,三个“宁愿”考生答“表达了歪儿内心的孤独,‘我’对歪儿的同情,为什么不可以呢?”但是,答案只给了“对游戏的热爱”和“对友情的渴望”两个得分点,导致失分相当严重。
实际上,对于阅读理解,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表明,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本身就是个性化的、多义性的,如果非要强求统一的理解,的确是为难了学生,也为难了老师。
我记得鲁迅先生也说过一句话,“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其实意思是说,每个人的身份不同,故此,所看重的侧重点也截然不同,所以对书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我记得还有一个笑话,有一回作家周国平的朋友上初中的女儿拿一份试卷给周国平,让周国平做一下自己的文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阅读理解题,结果,做完后按照标准答案打分,只得了69分,而朋友的女儿得了71分。这里就有很大问题了,作者读了之后不能理解自己的作品。
现在看来,出阅读理解题这样考查学生,的确存在很大的弊端。现在想想,即使一个孩子都可以达到“读书破万卷”了,如果没有规范答题模式的训练,学会套答题模板,估计依然得不到高分吧?
以上,是我结合中考阅卷具体情况,谈了自己的一点感想,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试卷这样考,是不是有问题,请大家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