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彼得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可是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是一扑而上?还是精挑细选?如何评估机会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呢?
格雷戈·麦吉沃恩在《精要主义》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当机会来临时,如何以一种简单、系统的流程来精挑细选的方法?下面先看一下原文片段:
(P124-125)当机会向你走来时,不妨用以下这种简单、系统的流程来执行精挑细选的标准。第一步,把机会写下来。第二步,写下3条“最低标准”,如果这个机会要进入考虑范围的话,就必须达到这3条标准。第三步,写下3条理想或“极端标准”,如果这个机会要被考虑的话,也必须满足这3条标准。按照这个流程,一旦这个机会不能满足第一组标准,那么答案很显然就是No。但是如果它不满足3条极端标准中的2条,答案依然是No。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当机会走进时,我们不是一扑而上,而是应该精挑细选,确认机会是Yes还是No。如何精挑细选呢?我们可以这样做:
1.把机会写下来。
你面临的机会是什么?
2.写下3条最低标准。
机会若要被考虑,最低需要满足的3条标准是什么?
3.写下3条理想的或者极端的标准。
如果机会要被首肯,最理想的3条标准是什么?
上面3个步骤可以写在下面的图表上。
4.评估最低标准是否满足。
你需要评估3条最低标准,如果全部都是肯定的yes的话,进入下一步,只要有1条标准是no,这个机会就应该被放弃。
5.评估极端标准是否满足。
你需要评估3条理想的或极端标准,只有获得2个及以上的yes,这个机会才应该被选择。如果答案是2个及以上的no,那么你应该放弃这个机会。
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简单、系统的流程和严格的评价标准,可以帮助我们确认面临的机会是否是我们内心真正渴望的。当我们面临一个或多个机会时,是选择它还是放弃它,不应该是凭感性的想法,而应该借助系统的流程来帮助我们决策。
举个例子:
小A是一位大龄女青年,最近朋友给介绍了一位男士相亲,双方见过2面,小A对对方的第一印象觉得还可以,可是总觉得对方对自己不冷不热,也不主动约自己。这对小A来说可能是一次机会,要不要主动把握这次机会呢?都说女孩子应该矜持一点,到底该怎么办呢?小A陷入了深深的烦恼中。
小A决定用片段中的方法分析一下这个机会。
1.机会:朋友介绍了一位男士相亲,可能是一次机会
2.小A对未来男朋友的3条最低标准
(1)第一印象不反感;
(2)以结婚为目的的处朋友;
(3)不太闷,能聊的来。
3.小A对未来男朋友的3条理想标准
(1)有稳定事业基础;
(2)浪漫体贴;
(3)高大威猛。
4.评估最低标准
小A回想了一下已有的2次见面,第一印象感觉还可以(yes),对方也说到想找个合适的人一年左右结婚(yes),虽然对方不是特别外向和张扬的那种,也还谈得来,至少见面2次没有闷着不说话(yes)。
5.评估理想标准
(1)对方工作十多年,平均2年跳一次槽,至今还是初级主管的职位,最近又准备换工作。(事业不稳定,小A现在年龄大了,希望能尽快结婚,生一个宝宝,这种情况下她给了一个No);
(2)浪漫体贴: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对方送了一本书,小A感觉对方不太浪漫,初次接触女孩子,最好的选择是送花啊。而且点菜的时候也没有征询自己的意见,点了他喜欢吃的辣菜,小A只吃了一点,因为她不太能吃辣的。(因此小A给了一个No);
(3)高大威猛:对方身材1.8m,属于比较高大的那种,这点小A比较喜欢(因此小A给了一个yes)。
在3个理想标准上,小A给了1个yes,2个no,因此小A片段这次机会并不是她内心特别渴望的那种,于是决定果断放弃。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年初的时候,我在一个微信公众号看到有一个“人文课堂”的学习课程,持续1年,收费999元,帮助大家积累在人文方面的知识背景。我一看到这个课程信息,立即觉得是个机会,因为特别羡慕那种聊天时能够引经据典,畅谈古今中外的人。于是立即报了名,提前根据课程指引买了10本左右人文、历史方面的书。现在课程已经进行一半了,而我当初买的书只看了不到一本,每周的人文课堂导读课只是收藏了,断断续续看了几次也没有坚持。现在想想当初一时冲动报了这个课程,是很感性的决策,并没有分析这是否是自己特别渴望、真正重视的一个机会。结果付出了时间、精力和金钱,可以说收获很小(当然这个课程本身还是不错的,只是没有分析是否是自己当下最需要的,最渴望的,所以导致了后续学习动力不足)。如何我早点能应用这个方法就能做出更好的选择了。
A2:规划以后的应用
国家放开了单独二孩的决策,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要不要生二胎呢?
我决定下周内用这个方法分析一下这个机会,我计划怎么做:
1.写下这个机会:允许单独生二孩了,我生吗?
2.思考3个最低标准;
3.思考3个理想标准;
4.评估最低标准的满足程度;
5.评估理想标准的满足程度。
根据以上结果,形成对这个机会的决策。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启发,请关注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