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2018 G.D. 2018.10.8
书名: Persepolis 2 茉莉人生 2
作者: [Iran] Marjane Satrapi
推荐指数: 3
我读的第二本graphic novel。Marji的讲述方式和配图都十分有趣,能把自己的经历转化为图片记忆,从而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感和心理共鸣。作者生于伊朗,在战火中不断迁移家庭,从出生国到奥地利,再回国,再去法国,一路上的坎坷经历塑造了Marji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
比起第一本里面描述的满脑子都是造反的小Marji,长大后的她在自己的文化身份里不断纠结——是保留自己的伊朗文化并向外不断传播,还是同化于大环境中,做一个有西方思想的欧洲人?Marji在两种选择中彷徨迷失,而她的灵魂被在这过程中被分割成两块:一块是滞留在身后的中东文化,另一块是在遥远的烛火中依稀闪烁的西方文明。身处于西方大环境下的Marji要么“选择”被同化,要么拒绝并离开,而Marji带着父母的希望和心里的叛逆,无法拒绝新的文化的视野,被卷入了欧洲文化的大潮流之中。
全书中最经典的文化冲突就是有关于性的话题了:在伊朗,婚前性爱是禁忌,而女性要wear veil来保证自己的着装不引起男性想要侵犯她们的念头,越是偏向保守派的女性就裹得越多,直至完全看不出身形——这是对女性地位的极度压抑,同时也体现了对于男女情感笼统的不赞成。在Marji上的大学里,男女要走不同方向的楼梯,原因是怕男生看到女生上楼梯时候的屁股;在Marji赶公交上课的路上,两位警察叫住了她并让她不要跑那么快,隐晦地表达她的动作看起来太过风骚(而她以“那你就别看我屁股啊!”怼回去了:D);在Marji上美术课画人体的时候,教导主任不允许她看男性模特,而她只能委屈地回复:“难道你让我看着门画人吗?”教导主任却说:“是的。” 男女之间对于爱情的传达是隐晦的,而生于这种环境的Marji在看到奥地利人对于性格外开放的态度时,迷惑而不知所措,而在男生和她表示亲密的时候她感到的只有不确定和恐惧。自身文化给她带来的不自信甚至让她开始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对有一定吸引力男生谎称自己是法国人。庆幸的是,Marji在听到有人侮辱自己和自己的祖国时没有继续当那个藏在她心里的胆小鬼,而是站出来,肯定了自己的身份,以及作为一名伊朗人的荣耀。
身在奥地利的Marji无法用母语和别人沟通,更无法和别人分享那些让她在一定程度上感到羞愧的文化,于是她灰溜溜地戴上面具,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了欧洲人和他们的文化。她喝酒抽烟,成为学校里的毒枭,在大街上夜宿,最后昏迷不醒被送去医院,这都是内心孤独和不安感的体现。那个在外游荡太久的灵魂得不到祖国文化和家庭的滋养,逐渐失去了自己的颜色,放弃了对于自己生命的主动掌控权。这时候父母和祖国成为了她保持本我的能量,父母的关怀和外婆的教导让她时刻记住要对自己诚实、unapologetically be yourself,这些温暖成为了她路上的陪伴,提醒自己不要向他人和命运屈服。Marji开放的家庭和思想也是日后她强大的支持之一,在这为数不多的支持女儿的意见和家庭里,Marji得到了自我表述的机会和女性的自信。
在奥地利度过四年后,Marji选择了回到伊朗,而她的国家看上去毫无改变,甚至腐败更甚。这里的大学入学前都要做信仰测试,保证你对神明和先烈的十分尊敬——这其实是政府压抑学生反抗的手段:只有所有人都信仰对当前政权有利的东西并积极宣扬,就没有人会鼓舞造反。这种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的洗脑确保了伊朗政权之后的稳定性,成为了难以抹去的恶性循环。
可惜的是,出国生活多年的人早就失去了坚定的文化身份。Marji成为了西方人眼中的伊朗人,伊朗人眼中的西方人。她无法再和儿时的玩伴谈到一起去,对于自己多面的认知十分苦恼,不知如何应用。
回到伊朗后的Marji其实在那自己的痛苦作为资本,骗取别人对于自己的同情:经历过这么多的她自信已经知道苦难的滋味了,而对于别人受的难毫无同理心,反正加以嘲笑。让我记忆犹新的两个片段是Marji在回国后去见了她的老朋友Kia,Kia在她去奥地利的时候当了兵参了战,成为了残疾人,而两个人在闲聊中,Kia讲了一个士兵的笑话,说是有个士兵在战争中被迎头一炸,身体碎成了几千块,而医生花了很大功夫把他重新拼凑成了一个完整、身体运转良好的人。他几年后结了婚,在新婚之夜时被妻子发现生殖器错了位。讲到这里时两个人哈哈大笑,还想象如果胸部长在腋窝下会是什么场景。看到这里的时候真心觉得恶心,这是两个人对于参战士兵极大的不尊重和不怜悯,内心冷漠而空洞,喜欢的笑话毫无意义。在《茉莉人生1》里面,士兵和政治犯对于Marji来说就是英雄,而现在她把自己曾经的英雄当成了笑柄。另一个场景就是Marji和她的男朋友Roxana约会前,Marji违法化了妆,在街头等自己的男朋友。这时巡警突然出现,害怕被抓的Marji扯谎指控街头一个不认识的男子要性侵她,把警员的注意力吸引走,这样他们就不会注意到她的妆容和幽会了——纵使代价是一个无辜的人被抓。这种违背道德的行为指明她对自己的同胞毫不在意,他们为她背锅也与她无关。比起小时候反抗政权的Marji,现在的她在坚固的政权里飘荡,利用政权的力量为所欲为,成为了巩固政权的帮手。所幸外婆和母亲的话语让她重归正道,建立起了反抗的心里准备和目标。
最后想说一下伊朗的婚姻制度和男性地位。最典型不过的就是Marji的朋友Mandana的婚姻故事了,Mandana在她的婚姻里被全权掌控,得不到一点表述自我的机会;在待客之时能做的就是端茶送水,无法向别人倾诉自己对于家庭和孩子的看法。在这个男性至上的社会中,女性不论在结婚前还是结婚后地位都被压低,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自我存在毫无意义与价值。除非男方在结婚的时候同意女方有离婚权,不然一个女人只能一辈子依靠她的男人。这些落后的体制跟不上Marji先进的思想,因此在她坠入爱河时并匆促与Roxana结婚的时候,她感受到的只是两个人的不匹配和婚姻的束缚。可是离婚后的女人很难融入社会,因为在伊朗人看来,离了婚的女人就是谁都可以上的了,因为她们结过婚,已经失了处女之身,别人再如何侵犯也无所谓了。这种可怕的对于女性发话权的不认同让伊朗女性无法为这个社会做出什么实质性贡献,而Marji不愿随波逐流,选择让她自由的心和她一起飞去法国生活。
全书到这里就结束了,其实Marji之前经历过的好与坏和她的行为不过是她文化冲突中的不解与挣扎,而这些也是无可避免、无可厚非的。有了双重文化身份的人的选择数量更多也更艰难,所以我相信对于Marji和其他旅行者来说,最好的归宿就是把心交给世界,做一个对于各种文化都十分包容的人了吧。
摘句: The regime had understood that one person leaving her house while asking herself: Are my trousers long enough? Is my veil in place? Can my makeup been seen? Are they going to whip me? No longer asks herself: Where is my freedom of thought? Where is my freedom of speech? My life, is it livable? What’s going on in the political prisons? It’s only natural! When we’re afraid, we lose all sense of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ur fear paralyzes us. Besides, fear has always been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all dictators’ re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