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经述》一章中这样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外 ,国学乃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其博大精深也!重温古文化、传承国脉精神,必是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今日节选《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知本》这两章来谈谈其哲理。
一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要指出的是,朱熹称此章为“传之五章,释格物致知之义。”
所谓“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理,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就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言而喻,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得去接近事物的本身,彻底研究,从而获得真相。有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亦是如此之理。
文中也指出,我们人的知识有限,是因为“唯于理有未穷”。然而许多的道理,我们是流于表面的,根本不知其理所指,故而也就无法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当今生活流行这么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可我还是过得不好。也道尽世人困于表面现象的道理,不识真知灼见,不能正心修身,不会格物致知,怎能过得好?
而要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就得学会格除自己思想的杂质,使自己不被世俗的物欲、他人故弄玄虚的知识而沾染,接触世间万物,又使其“出淤泥而不染”者,因能独善其身,又有独立思想而致知。
二
子曰:“听讼,吾忧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出自《知本》
知本,知本,即言所知根本、所知本末顺序,切勿本末倒置。
对养育的我们的父母,作为孩子回报他们的爱,亦是知本;对陷入困境,他人雪中送炭,我们报恩,亦是知本。可是,有一种知本,不得不提。
当代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知本问题,时至今日,有些国人(特别是青少年)认为中国文化是低俗的,他们的思想观的呈现就是不尽的诋毁中国文化:看看日本的音乐、看看韩流文化、看看欧美文化,对比之下,中国的音乐拿不上国际,中国人拍的电影,毫无层次,毫无深义,中国的京剧听不下,中国的音乐入不了耳……但凡是中国的,一概否定,名其名曰批评,崇洋媚外,成为主流,知本何在?
咱们中国人对待中国的文化,浅于表面,妄自菲薄,未解其文化底蕴之精髓,摒弃民族优秀的文化,实乃可悲!
还望有更多的人重拾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