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高考成绩时的感受,你还记得吗?
最近一个弟弟高考结束,成绩不理想。填报志愿时,他不知如何选择学校,便求助于我,我对他想填报的几所高职专科类院校进行了一番考量后,还是没忍住,问他:“真的决定不再复读一年了?”他说:“嗯,人生就那么八十年,不浪费了。”我告诉他那句“一年对于一生来说不算长”的老生常谈,他说:“我不后悔,以后的路长着呢,闯荡闯荡不比别人差。”看着这句无比熟悉的话,我忽然无言以对。
曾几何时,这也是从我的口中说出的话。
我不知道今时今日他做出的这个决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是出于对高三高压环境的逃避。但无论是哪一种,我能做到的是把我身处大学校园两年后的真实感受告诉他,因为在我填报志愿时没有人对我说过这些话,所以我想让他在他的人生路口听到另外一个声音,至于最后的决定,还要靠他自己。
我告诉他的其中一点,就是大学环境论。
985、211和普通院校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如今已是大三的我,得出的答案是:环境。我们不可否认,学生之间存在一些差距,但若是认真论起来,学生之间的差别再大能大到哪里?大家大部分都是智商90-110的普通人,在名校考研复试的现场,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重点大学的学生,但人群中同样也有普通院校的同学,人才在哪里都是存在的。重点和非重点的区别,环境首当其冲。重点大学里,国家学者、各领域专家、名人座谈会屡见不鲜,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牌子比比皆是,上课的老师们的名字常常可以在教材的编写栏中看到,甚至是主编的位置。而这些,是普通院校的学生偶尔才可接触一二的。前段时间有高考状元谈到“格局”的问题,成长的环境是这样,大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学四年对于一个人的塑造力相当强,高考填报志愿时也有“能去一二线城市就不要去三四线城市”的说法,这些都印证了环境的重要性。
大学环境重要性的另外一点在于,它基本上决定了你未来四年会接触到的人群属性。可能很多人都听过“哈佛凌晨四点半”的故事,有人说那不是真的,但哈佛校园中忙碌的学子确实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之奔走的事。反观普通院校,大学生组团开黑、上课睡倒一片,周末宿舍外卖堆积,这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会有人不服气,说难道重点大学就没有这些现象吗?当然有,但是少。如若真的有某重点大学存在大量此类现象,那么这所大学一定是空有其表,它的名声也不会长久。所以,一所好的大学,可以尽量为我们提供一个好的学术环境,也可以更大程度地避免一些有可能会激发你惰性的人和事。
他听到我说的这些后,很长时间没有回复。后来才说:“我觉得……高三很黑暗。”看到这句话,我既高兴又有些疼惜,高兴的是他愿意坦诚相对,承认内心对于高压生活的恐惧;疼惜的是高三生活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确实压力过大。但是疼惜之余,道理却要讲明白。像他这样毅然决然抛弃复读,看似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是带着痛苦滋味的潇洒决定,但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一种半途而废。你可以选择放弃某件事,但如果你在放弃的一瞬间产生了哪怕一丝一毫的轻松感,或者开始规划明天该如何休息,那就是在逃避。而有的时候,逃避未必会比面对更轻松。
除去少数活得极明白的人,说穿了,放弃这件事谁都可以做到,而如果一件事谁都可以做到,那它一定不酷。
我的这位弟弟在听到我这些言论后,依旧选择了填报志愿这条路。Anyway,如果这是他认真考虑后的决定,那么我支持他。而如何在低跳板上东山再起,看过前面的内容后,我想你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正视环境。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所处的圈子,但是我们一定要学会如何在这个圈子里生存,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跳出这个圈子。大学最可怕的一点在于,它对一个人的改变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当你清醒过来,已经为时已晚。所以在一开始就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我所在的这个大学真实水平怎样?它的优势在哪里?我应该怎样用它的资源来丰富自己?我所学的科目中有哪些是对我将来的发展有真正帮助的?大学四年我应该和哪些老师搞好关系?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积极向上的?我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应该有一个怎样的规划?诸如此类,等等等等,都是处于低跳板上的你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也相信,如果关于这些问题你能有一个清楚的答案,那么你的大学就一定不会困住你。
综上,高考失利的你应如何东山再起?说到底都在于自己。你一定要头脑清醒、目标清晰,你要记住看到高考成绩时的感受,你要正视你所处的大学,你要牢记自己定下的目标。当大方向正确时,就放心地施展拳脚去做吧!给自己十年时间,看看十年之后,在你面前铺展开的是一幅怎样的天地。希望你可以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也希望你活得自信,活得神采奕奕。要记住,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