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畔,水波荡荡,绿柳拂拂,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在望春楼前的小李将军画本轩举行,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观望。扬州市古琴研究会会长于知文先生,结合他对古琴的认识和体会,从文学创作、科学和艺术等不同视角分享了他的中篇小说《浮桥》的创作体会。
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于知文用独特的视角,分别讲述了普通人、科学家、艺术家和作家眼中的桥梁。从《诗经》中文王迎亲的“造舟为梁”,到荷兰画家梵高的油画作品《阿尔的吊桥》,于知文阐释了园林、艺术、诗歌和爱情等作为人生意义中“浮桥”的隐喻。他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就在于寻找到自己人生中独特的“浮桥”。
于知文先生介绍了《浮桥》一书的故事内容:中国青年桥梁专家于家傲和乌克兰姑娘尤拉在嵩山之巅的浮桥之上相遇,继而沉情于古琴、园林、昆曲和文学等心灵世界,但最终却在波谲云诡的世事变迁和家族商业面前遭逢爱而不能的悲情。
《浮桥》向读者介绍了一座座古今中外的桥梁,展示了一幅幅自然和文明的美丽图景,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当代中国的狂飙突进,刻画了当代青年如何选择自我、追觅意义的真实困惑和真诚努力。
从“浮桥”的隐喻,于知文分享了他潜心古琴世界的初衷。于知文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有过深圳市文化局、新华网、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和教育部直属单位等丰富的工作经历,并对传统文化、国学教育有着多年深耕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探索,目前,于知文先生定居扬州,师从广陵琴派多位名家习琴,潜心研究和传播古琴文化和琴曲精义,并努力致思于古琴产业政策的制度设计和分析。古琴,正是他追寻人生意义中的一座“浮桥”。
于知文说,一张文武七弦琴,半部中国文化史!古琴是通往中国文人心灵深处最美丽的“浮桥”,琴曲中大量的吟猱绰注、进复退复恰如其分地表露着古代传统文人在仕途之中“遇”和“不遇”背后的“穷达”心理。
于知文还向广大琴友和书友传达了他欣赏古琴曲的独特体会,他说,每一首经典琴曲背后都隐含着传统文人高低俯仰、前后吟哦的神情、姿态与心境,“清婉峻急都弹遍,琴至无声曲更幽”,要能做到“于无声处听琴”。琴曲弹奏中气息和琴声的断而不断,犹书用枯笔,画用留白。
于知文说,早在2018年国家就专门出台文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当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已经成为重大国策。古琴一器,是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琴、汉服、茶道、花艺等正在不断走入当代人的生活,而且古代文人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已经开始出现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趋势,我国古代传统文人的精雅生活正在日益鲜活而完整地再现出来,古琴相关创意产业的集约性特征也正日益显现,古琴产业将逐渐迎来亿元级规模企业诞生的黎明。古琴正音雅乐的背后,还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再生、创新的重大命题。
一杯绿杨春,喝下瘦西湖。活动现场,当代知名琴家、扬州广陵派古琴艺术第十二代传人刘扬先生欣然抚琴。一曲《梅花三弄》弹奏得挥洒自如、行云流水,傲霜凌雪的梅花形象递次跃然弦上,在盛夏之际给琴友们和景区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带来了幽幽古意和阵阵清凉。扬州市老年书画家协会、扬州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尹江声结合《中国书法演变简史》,分享了他关于书法、古琴、文学之间互融互通的观点和体会。
据悉,于知文《浮桥》作品分享会得到了扬州市古琴研究会、扬州作家协会、扬州老年书画家协会、扬州唐风宋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南京市中蔺职业培训学校和扬州古琴网等单位的支持和赞助。(通讯员 高干 李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