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读到一个句子,很受启发,喜悦溢于言表,兴奋之感油然而生,外物不能左右我半分注意,视若珍宝而不愿舍弃,沉浸其中而不舍离开。
一直以来很喜欢读书,也经常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兴趣就是读书。但是每当一本书读完之后,我总是会有一些失落,那种读书的乐趣一下子不见了踪影,很难找回读书过程中那种受到知识启发的兴奋与冲动之感。曾经写过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摘录分析式、思维导图式,还有重点标注式。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做过的笔记早已沉封在记忆的深处,忘记所写内容,无所得。问题出在了哪里?
一、轻记录,重标注
读书受到启发时,总想记录下来,可是又担心一停下阅读,会错过更多的精彩,所以忍一忍,先标注,读下去。如此下来,标注的不少,但当要记录时,很难找回当初受到启发时的感悟。
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遗憾,我开始采用以章为单位阅读法。每读完一章内容,标注并记录下感悟,作为章节的读书笔记。在读完整本书后,整理出所有章节的笔记,进行汇总。
不想错过精彩,又想要精彩继续,分章阅读做读书笔记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二、偏重于记录,忽略了思考
古语有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只一味地记录,忽略了思考,那读书也仅仅是读,而不是“读透”。所谓“读透”,是将书的内容内化,为自己所用。就像是吃东西一样,细嚼慢咽,易消化。
如何思考?根据记录的内容,结合实际,总结“如何去指导自己行动”。“吾尝终日而思夷,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行动起来才是真理。记录的内容再精彩,不能为自己行动所用,那么它也终是文字,亦不能变成自己的经验。所以,我认为,记录是为了更好的思考,而思考是为了更好地行动。
三、拘泥于形式,忘记初衷
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很多种,当我尝试于各种笔记形式时,把形式看得太重,忘记了“记”的初衷。所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寻找“适合的”需要一个过程,也许第一尝试就找到了,也许尝试多次也未寻得,也许自己自创一种方式。
什么才是“适合的”呢?我认为,就是那种可以让我找回读书兴奋感的笔记,不受形式的约束,不受外物影响。总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如何找回读书的兴奋感,找到了问题,那么方法也就出来了。从分章阅读做起,多思,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