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期的奇葩说《如果能看到被人的死亡时间,你会告诉他吗?》中,邱晨说:其实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在看节目的过程中,引起了我对“死亡”的思考。回忆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原来自己曾经害怕过死亡,也曾与死亡擦肩而过,也曾面对过死亡。
在中国,讲起“死亡”,有的人害怕得避讳不谈,有的人坦然面对。大部分人应该还是害怕的吧。
而在我看来,死亡是什么呢?
记得,六七岁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很害怕死。于是,在一个晚上,我偷偷地搬着小凳子,在巷子里的小角落,跪着求天上的月亮娘娘千万别让我死。到现在都能感受到那时幼小心灵上的那抹害怕。
对于6岁的我来说,死亡是害怕。
九岁时,妈妈和小舅相继因车祸和意外去世。在那之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在剧中,失去儿子的奶奶说:“我必须坚强,不流泪,撑起这个家。伤心归伤心,哭没有,得想办法把孙女养大。”奶奶还对孙女说:“所有离开都亲人并没有真正地离开,只是回到了属于他的星球,最亲的人就住在天上最亮的那颗星。”在亲人去世面前,外婆伤心落泪,我在心里默默跟自己说:妈妈并没有离开,只是在天上看着我。我必须坚强,陪外婆度过这段时间。
对9岁的我来说,离去的亲人只是住在最亮的星星上陪着我,看着我。“死亡”是坚强,它有一股坚强的力量陪伴我去做任何事。
岁月如梭,时光追溯到后来,其实,我曾遇到过两次车祸,都是追尾,都是坐在大巴车的最后一排。事后,才恍然大悟:我原来离“死”那么近。
第一次车祸时,我十一二岁,当时是由老家去外地爸爸那,一辆大货车撞上我坐的大巴车,大巴车车尾被撞凹了,坐在最后一排的我和哥哥很荣幸逃过一劫。当时,其实没什么感觉,只知道出车祸了。长大后,才明白那时的情况离危险只有一步之遥。第二次车祸是工作第一年,出差韶关回深的路上,三车连撞,我坐的大巴车在被夹在中间,当时我坐在最后一排的正中央,没有任何挡板,在后面的车撞上的一瞬间,我连人带行李箱被撞飞到大巴车的后门位置,晃过神后,听到同事慌张地叫着我名字,看到她牙齿满是血(撞到前座的位置),事后,下车看到车祸现场,才发现我们如此幸运,后一辆车的司机夹在座位里,腿脚严重受伤。
在岁月穿梭的痕迹中,原来,死亡曾经擦肩而过。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想,既然有天,我们都会去到那个终点,那么为什么不把现在过好。一个已经差点走过两遭的人儿,要珍惜老天给我的运气。享受每一个当下。于是,尝试各种自己想要做的工作,发展想要发展的兴趣,参加各类成长活动,参加各种感兴趣的公益活动,去山区学校,去孩子的家走访,见过山里人家的习俗和各种家庭的无奈······就这样,‘死亡“推着我见识了世界的多维。
对于20+的我,“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点,我们最终都会到那个地方,随时都可能去到那个地方,那就活好,吃好,做想做的事情,觉得来这么一遭值得。心里一直有个隐患:某天意外到了终点,真的值得吗?没有存款,工作成绩也不大,只是对物质看淡很多,对人情世故看透很多,生活的宽度有个更多的维度。但是,家人的责任呢?我又留下了什么?
人到30时,刚好看到电影《寻梦环游记》,引起我更深的反思。在西方,原来生命的终点是一个那么美好的世界,死亡不是一种分别,而是另一种相聚。死亡是一种延续,是生命的另一种温度。在影院中流着眼泪看完电影,回家路上,我想:之前任性地过着自己觉得值得的生活,其实更多地是浮在水面上,多维的表面没有坚固的根,而我的根是什么?家里人。
在20+的终点感悟,那时会嫌家人拖累了自己追梦的脚步,会抱怨生活。在30的去年感悟的是,生活有千千种,活着,就是要去解决各种问题,没有一个问题是没有解决办法的,当下找不到只因还不到解决的时机。人的生命直到终点之前,不就是不断打怪升级,最后解决了很多难题,升级到了另一个世界,得到另一种相聚么?不就是在去到终点之前,没有留下任何遗憾或没有留下需要别人收尾的问题么?
隐隐中,生活多了一丝淡定,遇事从容不迫,沉稳面对遇到的各种情况,对以后的每个阶段有更清晰的规划。学会了自处,学会了抽出来以旁观者去看每一段经历。以前的多维沉淀竞奇迹般地助力现在的发展,事业不断收获到惊喜,业余也收获很多合作前辈的肯定。
你问我:“死亡是什么?”
我想:在我看来,死亡,对生命而言,是终点;对生活来说,是起点。
自始而终,以终为始,一终一始,一生一世一轮回。
愿你我以及我们的后辈们都能正确地看待死亡,知道生的可贵。拥有更健康的生命观,更懂得生命的可贵。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珍爱生命,更好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