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使命正向张冬生发出召唤。
从1950年冬季开始,一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农村广泛展开。关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改,著名作家周立波就创作了一部鸿篇巨制,题目就叫《暴风骤雨》。而建国后的这场土改,其势之迅猛,社会影响之大,已远非“暴风骤雨”可形容,而是惊涛海浪,是海啸级的震动!运动一乍始,如摧枯拉朽般席卷了全国,也强烈震撼着青年张冬生的心灵。
他从家乡父老那里了解到,土改极大了释放了农村的劳动力,改善了农民的生活面貌,自古以来的“均田”梦想,真正播撒下了现实的种子。当然,他也听说,各地的土改进度不一,有些还遇到了保守势力的阻挠,亟需像他这样有知识文化又懂得农村事情的年轻骨干来推动,来助力!
那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特别是对作为时代骄子的张冬生来说。他欣喜地看到家乡土地革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感受到轰轰烈烈的土地大革命浪潮,他觉得应该走出学校,投身到已经热火朝天的土地革命运动。
不久,已经在湖南大学干得风声水起的张冬生主动申请到湘西参加土地运动。贫农出身,又是优秀的学生领袖,他的申请马上得到了批复。
这年年底,张冬生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几百公里外的湘西沅陵辰溪,投身到火热的土地革命中。临行之前,他系统学习了土地改革的政策和历史,做足了案头的功课。
土改运动即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运动的重要一环。早在1927年至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就曾实行过这种废除封建基础的土地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强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没有土地和缺乏土地的农民。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团结一切人民力量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又停止了强制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并相应的修改了这项土地改革办法,代之以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于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土地法大纲,又再度有计划的实行废除封建性剥削的土地改革。
195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改运动的准备工作。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共中央决定,从1950年冬季开始,用两年半或三年左右的时间,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在全国分期分批完成土地改革。并规定在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之前,县以上的领导机关要选择在少数地区进行典型试验,在做法上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总结经验,分批开展。
张冬生奔赴的辰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北部,是沅水中上游的山区小县。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名为辰溪县至今,以辰水流经得名。已出土的文物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栖息繁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1日,置湘西行署,辖沅陵、会同、永顺三个办事处,沅陵办事处设辰溪。1950年2月,沅陵办事处改称沅陵专员公署。东界溆浦县,南连中方县、鹤城区,西接麻阳、泸溪县,北邻沅陵县,是一个多山多水多民族的地区,总面积1976.81平方公里。这里曾是大湘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穷山恶水出刁民,崇山峻岭出土匪,经过几十年的战乱,刚刚解放的沅陵,斗争形式十分复杂,社会经济一片混乱。
张冬生春风得意,激情满怀,一往无前。一到沅陵,张冬生就投身到火热的土地革命运动之中,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轰轰烈烈,喊声喧天。
张冬生是湖南最东部的人,来到湖南最西部开展土改工作,可谓人生地不熟。刚深入村里时,张冬生的工作热情很高,但因为不谙语言风俗和土著民情,很多工作总感觉拳头打棉花——使不上力,甚至也闹过不少的尴尬的笑话。
工作受挫后,张冬生一日三省,沉下心来,总结思考,意识到,干工作,光有激情还不够,必须要接地气,还要讲究工作的方法。比如,要抓好土改,他首先就得跟着土改工作队学习入村“划成分”。为此,他深入农户,了解村里的情况,准确摸底。但一开始他随工作队的走访并不顺利,很多农民出于对地主的惧怕,不敢对工作组说出实情。但张冬生的性格里总有不服输的韧劲儿,他开始土改工作后,就担任了辰溪县三角坪一个农会(村)的土改工作队队长。他不断地想办法,出主意,真抓实干。他从扎根串联开始,直到农民分得土地结束,他都按照中央规定的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主持了三角坪土改工作全过程,一步步地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