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十五焦点解决第634天分享(2020.5.6)
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卖伞的,小儿子是卖盐的。这位老太太为了两个儿子整天愁眉苦脸。有人问她为啥整天不高兴。老太太说:“我看到天气晴朗,艳阳高照,我会为大儿子发愁;阴雨连绵久雨不停,我会为二儿子操心。怎么高兴的起来呢?”
看到今天学习的内容——学会与问题共存后,我把这个故事改编了一下:
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卖伞的,小儿子是卖盐的。这位老太太为了两个儿子整天乐呵呵的。有人问她为啥整天那么高兴。老太太说:“我看到天气晴朗,艳阳高照,我会为二儿子高兴,他可以晒更多的盐可以卖;假如遇到阴雨连绵久雨不停,我会为大儿子高兴。想象着他的伞供不应求,生意兴隆。我不管遇到什么天气,我的儿子都有事做,怎么会不高兴呢?”
假如遇到“杠精”,说那老太太只有一个儿子心情还会这样好吗?
我想了想说:“一位老太太有一个儿子,儿子做的是卖伞的生意。天阴下雨,老太太特别高兴,她会想象儿子摊位前人群熙熙攘攘,应接不暇。艳阳高照时,她会想象儿子在家里,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扎伞骨,晾晒五颜六色的花伞的场景。是多么惬意的事。”
我猜测了一下这位老太太之所以心情好,有以下几方面的心思:
1、天气不会总是下雨或者晴天。阴晴变化是生活常态;——带着症状生活,与问题共存。
2、心情好与不好,不是老天决定,而是你关注什么决定的——关注快乐,快乐变多,关注问题,问题变多,关注变好,越来越好。
3、把问题和人分开。这里的人,泛指所有的“人”。老天会下雨,也会晴天。下雨不等于老天,下雨和晴天只是老天的一种行为。不会因为我不喜欢下雨,而不喜欢讨厌老天。
以此类推,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可以套用老太太的这些理念,问题答案就容易有解。
举个例子吧:父母与孩子无法沟通。这个很常见的问题。小的方面不说,先套套老太太的这些理念,看看有没有一点实用性。
1、父母与孩子无法沟通,无法沟通仍然能相处在一个屋檐下,看到这也不容易啊——带着症状生活。
2、关注能够沟通的时刻。事情没有绝对的一种可能,只是我们希望期待有良好的沟通,通畅的沟通。试试看,先去关注能有一点点可以沟通的地方,哪怕是孩子没有反对的,默许,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记得昨天一位妈妈说,孩子总是不情愿地关掉电视。我问“孩子那么不情愿,还是关掉了电视,说明孩子尊重妈妈呀!”我们去关注孩子做到的一点点不同。给于肯定和鼓励,这一点就会被逐渐放大。
3、把人和问题分开。划重点了,敲黑板了——不想沟通不是孩子的全部,只是孩子此刻的一种情绪表达,不想沟通不等于孩子就是一个不好的孩子,有问题的孩子。如果能把不想沟通和孩子分开,就能降低妈妈的焦虑情绪。可以试着问问孩子——不想跟妈妈说话,是对妈妈的哪一点做法有不满吗?想说的时候告诉妈妈。
故事分享完了,老坛装新酒,不知道感觉着怎么样?期待您的故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