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夕,黎明前的黑暗似那凝固的水彩久久不能化开。整个大地都笼罩着一种紧张的气氛。这种紧张的气氛即便是在远离闹市的湘西小县城浦县也不例外。
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多是来自土家族。但基本上已经被汉化,只保留了一些土家族的习俗。土家族本来是能歌善舞的,但在特殊时期,为了明哲保身,这里的人们说话小心翼翼,做事亦是小心翼翼。
前一夜下的一场鹅毛大雪,把整个县城都笼罩上一片寂静的白。这么厚的雪,出行的人若不是很熟悉地形是很难分清方向的。整个浦县掩盖在这片白色之下,看不到一点儿生气。
走进县城,也是静悄悄的,虽然已经是早上十点多钟了,但因为天气冷,加之也不是农忙季节,这里的人们大多都还窝在自家温暖的被窝里。
依照这里的风俗,人们基本是不吃早餐的,晌午时分,各家的烟囱才陆陆续续开始冒烟,灶膛里的柴火噼哩叭啦冒着火星,主妇一边用手揉着惺忪的眼睛一边扒拉着柴火。
他们把午餐叫做点心,这和我们在西餐厅吃的那种点心可是毫无联系。之所以他们把午餐叫点心,大概是也算不上正式的午餐吧。通常也就是把前一天吃剩的晚饭用猪油炒一下,就着一碗辣得人鼻涕眼泪直流的酸豆角炒辣椒,吃饱就好了。
他们把晚餐叫做“夜饭”,大概是吃得比较晚的缘故吧。他们比较重视“夜饭”,主妇大多会认认真真做几个菜,而不管做什么菜,都少不了用剪刀斜着剪一大碗青椒备用,只见剪刀在主妇手里有节奏地一张一合,拿辣椒的手不停地转动辣椒,一节节辣椒像一朵朵绿色的花落到大海碗里,辣椒籽调皮地蹦到一边,空气中满是辣椒的气味,剪出来的效果就和用刀切的滚刀块一样。
浦县人嗜辣如命,也喜欢吃肉,但平时是很难吃到新鲜的肉的,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把自家养的肥猪宰了,邀上亲朋邻居,把猪内脏,猪下水等做成一锅美味的“牙祭”,大家围着灶炉一起“打牙祭”,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其余的肉则全部腌制成腊肉。一块块挂在火塘上方的屋顶上。
火塘里烧火即取暖,又顺便熏了上方的腊肉,孩子们在火塘周围烤火时,经常会被腊肉的香味诱惑,问大人要肉吃,大人便剪下一小截猪小肠,放在火钳上慢慢烤制,直到滋滋冒油,香气四溢,孩子迫不及待想塞到嘴里,大人忙帮着吹凉嘱咐不要烫着。
腊肉往往是“夜饭”的一道大菜,从腊肉上切一小块下来,洗净丢入锅中煮开,待那殷红油亮喷香诱人的腊肉在锅里煮得“咕咚咕咚”,满屋子都飘着肉香时,便捞出切成厚厚的几片,入锅翻炒,待滋滋冒油时,洒上一大把辣椒,青蒜叶子急火炒熟了起锅。
孩子们闻到肉香,早就凑了过来。一家人会围坐在桌子前,边说边吃,大人会给孩子们把肉分匀了,谁也不能多吃。这也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了。
吃过夜饭,天色已经黑下来,便点起煤油灯,一家人在灯下拉拉家常,男人卷着旱烟,女人做着针线活。孩子们在一边玩耍,时不时在母亲身边撒娇,玩困了便趴在母亲身边睡着。
母亲把已经用炭火哄得暖洋洋的被子给孩子盖上,一家人入睡后,一切归于宁静,只剩屋外的雪花飘飘洒洒。这也是当地人眼里幸福的生活了,我们故事的女主人公就出生在这个地方,然而她却并没有享受到这平凡的幸福。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