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个名字特别火,一个是民谣歌手赵雷,一个是16岁的少女武亦姝。我自己好久没看电视了,所以《歌手》和《中国诗词大会》都是很晚之后才从别人的评论文章中看到的。 《成都》我听了,觉得挺好听,而武亦姝这个小妹妹我也很喜欢。我对民谣没有特别多的研究,今天想说说这个被大家视作“当代李清照”“理想中的才女”的武亦姝。
知道武亦姝之后,我也趁机在网上看了《中国诗词大会》的一些片段,想一睹这位才女的风采。小姑娘身高180,身材窈窕面容清瘦,性子有些淡,看起来确乎有些才女的风范。在比赛中的表现也相当不错,除了肚子里确实储藏了不少诗词外,难得的是表现沉稳淡定从容。当自己处在不利地位时(比分1:4落后时),能够相信自己果断按抢答器。在飞花令这个环节,武亦姝也确实表现惊艳,让人惊叹她的诗词储备量。
媒体对武亦姝多是赞誉之词,甚至说从这个零零后身上看到了中华诗词的“复兴之光”,对此观点我是有所保留,甚至严重存疑的。一个显见的例子就是,我们此前也看过不少中国汉字成语书法之类的电视节目,即便主旋律再怎么宣传,依然无法改变人们提笔忘字,不会使用成语,对书法无感觉的事实。因为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过去完全不一样的时空环境中,过去的一些好东西已经不再是大众的必需品,成为一小部分人的兴趣爱好。
我这么说也还是会有许多人不屑,尤其是对于诗歌,我们会有非常不一样的感情。因为我们历来自称为诗书礼仪之邦,是一个有着数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家,提到诗歌,我们每个人脑子里蹦出来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这样的高山仰止的人物。承认诗歌的败落会让我们哀婉叹息,看到诗歌的复兴又让我们兴奋莫名。然而,这依然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意愿而已。唐宋诗歌盛行那是因为诗歌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连普通庶民青楼歌姬都热爱诗词,而放到如今,你想想,你的生活中可还容得下一本诗集?
再者,即便武亦姝这样的人再多一百个一千个,我们的诗词传统就真的能复兴吗?恐怕还是不能。纵观《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我们会发现考题主要考的是背诵,而鲜有涉及到思想和审美方面。且不说这种记忆方式是不是填鸭式教育(我相信就武亦姝本人而言,应该真正是个热爱诗词有才华有思想的才女)然而电视节目的表现却无半点思想性可言,给人的感觉就是机械的背诵。这样的节目我看不出满腹的才华,看到的只是表演性知识。
什么是表演性知识?就像是我们前几年流行的背圆周率的位数一样,看起来确实让人惊诧莫名,但实际上却并无实际作用,徒有观赏性。表演性知识确实会引来大量的围观,也具有成为热点的潜质,但作用也仅止于此而已。
有人可能会不认同,觉得武亦姝事件会让许多人重新发现诗歌之美,会让更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从小读诗歌,培养出更多热爱诗歌的人来。然而我敢断言。这绝对会导致家长的填鸭式教育,逼迫孩子以背诵的数量多为目的而不是培养真正的审美。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特征,每个时代的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时代不如从前,比如觉得词不如诗,曲不如词,小说不如词曲等等。然而这是时代发展不可避免的命运,深处这个大环境中,我们无法改变,但却可以以这个时代最接受的形式来传达我们的声音和思想,以此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孩子如果喜欢诗词最好了,如果他并不如此喜欢,也万万不要强迫他吧,这个时代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每个人做好自己爱做的事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