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墨杨(shimoyang11)
全球疫情暴发改变了全球经济与宏观政策既定的演变路径,使得全球产业链重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各国因疫情陷入“二战”以来的深度衰退,开启了新一轮的全面刺激之路。发达国家新货币理论悄然实践,尤其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甚至计划将政府债务率推升至“二战”后最高水平,全球通胀中枢抬升。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对外要应对国际秩序变化、逆全球化潮流等挑战,对内要破解疫情下经济恢复、转型升级等难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机遇和挑战并存,疫情催生了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国数字化浪潮的跨越式发展,将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引擎和突破口。
今天分享的是沈建光的一本宏观经济学著作《中国经济的韧性》。我们先了解一下沈建光其人,他是经济学博士,现任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首席经济学家、京东科技研究院院长。曾任欧洲央行和中金公司资深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芬兰央行经济学家,国际经合组织顾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博士后访问学者等。已出版的著作有《变革:新时期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什么决定中国未来?》《产业数字化》等著作。
重回大萧条?警示还是误导
面对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动荡,市场有不少悲观预期,认为此次疫情冲击史无前例,将是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的数倍,世界正面临着类似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萧条的情形。
作者沈建光看来,大萧条不会重演,关键在于两者之间有如下五大区别。
区别一:货币制度不同,大萧条期间的金本位制限制了货币政策放松。
区别二:财政作用不同,大萧条期间的刺激政策严重滞后。
区别三:贸易环境不同,大萧条期间,去阿牛贸易体系坍塌。
区别四:金融监管体系与金融安全网健全性不同。
区别五: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性不同。
作者认为,更充足的政策空间、更迅速有力的货币和参政刺激、更温和的全球贸易环境、更完备的监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都为避免疫情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应对疫情冲击,未来首要任务仍然是做好疫情的防范与控制,尽量缩短疫情冲击的时间。另外,应对中需要执行必要的配套社会公共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已及时纾困,防范因金融资产的恐慌性抛售造成的流动性危机,防范企业生产停工造成的结构性失业攀升、民众收入下滑,进而拖累消费、投资等。
数字经济助力提升中国经济韧性
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释放数据生产力。数字化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01 从发展历史看,经济数字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02 从政策趋势看,“新基建”部署加速数字经济发展。
03 从增长动力看,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的新动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追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先者之一,尤其是消费等领域。中国在很多领域的数字化程度已经追上发达经济体,甚至在移动支付等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这背后是中国坚实的数字经济基础。第一,数量众多的网民人口。第二,充满长尾特色的商业基础。第三,海量的可供挖掘的各类数据。这些数字经济应用场景的背后,是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基建”和新技术。
《中国经济的韧性》一书,重点讨论了疫情下的新货币理论实践、中美贸易摩擦、全球产业链重构、疫后经济增长动能、财政货币应对之策、科技创新、预防金融风险等话题,系统分析了这些影响中国经济变量,梳理中国短期、中期、长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进行研判和展望。
这本书是沈建光近年的研究心得,他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多角度剖析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希望借此书搭建和业内沟通交流的桥梁,共同探索宏观研究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框架。
墨杨世无双,赠君一枝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