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小鸡从蛋壳里准备孵化出来,当下小鸡非常的痛苦,感觉已经快要不行了,这时,你用手帮拨开蛋壳,虽然小鸡马上解脱,但是不到一小时,马上就没了生命。
任何生命都需要透过自我体验,从自身的感知来做为智慧的生成。换言之,学习并,并非是一种单向式,而是主动式。只有出于自身的想要,学习才是有效。
所以在设计学习的探索时,你是要寻找对于新想法的内驱力,才能够唤起学习的初心。
01定义,学习从何而来?
一切学习的背后,都隐含了一种讯息,那就是「某种情下的问题解决」。重点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你当下的「情境」。这种解决,会随着时间性质。长期、短期,紧急还是为了未来所准备。
针对时时间性,所产生的学习需求各有所不同。愈是紧急性的,愈需要及时有效性,也就是立即上手能用的学习认知。
例如,有一名脑科手术医生,在对病人进行脑部解剥的过程中,如果还需要看脑部手术解剥不步骤中需要注意那些,这度种情况对于病人来说,可以一种挑战。
所以,学习必须要能够让人有收获,这种收获不是那种感课程感觉怎么样,而是真正能够在生活中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如果不做到行为的转变,都是无效的学习。
即便是认知,文学,小说,等各种学习,都必然能够对接到生活中的某一环节,也就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应用。好比,同样都是离家千里来到外地奋斗,那种感觉没有文学认知的人,只会说出,「感觉好难过」,但是,当你读过余光中的《乡愁》时,你就会说出「离家的思绪,如同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这就是学习到具体情境的呈现,它都必然存在某个呼之欲出的片刻。
02学习,不只是内容的表层
当你对于产品介绍的学习课程中,认为学习只是要理解产品,等同于只看到学习的表层。因为那些事情都是知识。如果不能够深入一层来解读这些背后的具体场景,对于学习者来说都只是一个点
简单来说就是,什么时候我才会需要用到这些。
这就会定义出每个学习背后,都是针对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件发生所需要知道可以怎么做。
这就会延续到另一个议题:
内容本身是让对方「知道」还是,「更有效解决」。定义解决需求,才能针对学习内容作精准设计。
回到前面例子,参与课的学习,如果是为了要让学员知道这个,那是一种;第二种,学习内容能够被有效的应用在某种工作情境中,并未对用户知道怎么学习。
第三,不只是知道,更在乎如何提升「效率」,全面性提升营运的获利成果。
议题的定义,是针对表层内容下的核心解读,以解读出发点对应到议题需求后,才能提供相对的学习内容。
03责任,赋予新定义
即便理解内容价值,还需要知道整个学习的过程。从参与者来看,有讲师,学员。
《重构学习体验》的核心定义,「以学员为主,老师为引导」
这个概念传达出一个重点,人们的所有学习到,都是自己的体悟中所获得。外界的讯息输入,只是达成目标的辅助,不管是知识,还是技巧。
真正能够把这些点知识转化为整体的系统,就需要由个人对于知识系统的自行解读。
所以,透过引导、体验的方式来唤起学习者本身的主动性。
但这并不代表所有打着「体验式学习」就是这以学员为主,很多体验式教学的成效有限都取决于设计本者本身只认为活动就是体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因为这种以体验为主就是体验,没有学习。换句话说,体验要有效,还需要从另两个维度来切入,那就是「反思」与「概念」。
只有「体验」加「反思」只是一个点,对于学习者本身毫无价值。因为时间一过又会忘了,所以,有些体验设计会加重「体验」的程度,让人们以为时间变长,但事实上,是一种变本加厉的失焦结果。
以「体验」加「概念」就是一般人们想到的课程,只是两者的比种有些不同,例如认为设计小组讨论,或是活动来增加体验,以及在课程后直接导入概念,也就是系统化的知识架构。
这种方式代表单向的输入,根本没有实际的双向交流。不是说有小组成员的分享就能获得好的双向学习。因为还是只流于表象,就如同清单上的例行公事。
如果说这些方式都是表面,那么,真正的问题又在哪?
04人们只相信自己相信的事情
如果跟一万年前的人说,未来的生活将会衣食无缺,这对于那一代人来说不是事实。如果跟一千年前的人说,未来人们会在天上飞,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幻想。对一百多年前的人说,人们将会看到远在一千公里外人们的生活,他们会说,你是怎么看到的。
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因为看见而相信」,没有看到,怎么知道这样的生活,更不可能会相信,也就是一种杂讯。这也是大多数的课程只是表象的从
感觉来看见,并未真实的相信,导致学习成效的低迷。
所以,在设计学习设计的过程中,不是从双向交流的体验来出发,而是要从你如何让人们相信,也就是相信自己需要这个。
此外,相信还有阶段性:
第一阶段:相信自己需要
第二阶段:相信自己可以解决
第三阶段:相信自己重新掌握了解决方式
第一阶段是从「需求」,情境的角度出发,让人们从知道这件事情对于我们来说会有什么差异,这是从最基本的需求点来找出内容。
第二阶段从「自己解决」的角度出发,一但厘清了,原来自己非常需要,你就需要从「如何让他找到解决方式」来唤起学习的兴趣。
这个过程不是说由讲师来说出干货的内容为主,而是从提供的角度,以知识、概念、架构来做为出发点,讲师是提供解决方法的「引导者」。
第三阶段的核心在于,你重新梳理了对方的想法,以「系统化」的概念重新说明你所做的解决方式,是在哪一个环节货是被称为什么概念。这也是体验教学无效的主要原因,
所有学习,都是从基本概念延伸而来,例如你学数学会从了解阿拉伯数字,加减乘除的概念基础,才能做一系列的换算。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你才能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组合价值。
又或者,只从单一的案例还解读,没有从「第一性原理」来看,都只会看到别人因为123成功,所以我们只要做123也会成功,这种学习与认知,基本上都是无效的或是短暂性。
05体验,互动的深度交流
除了课程内容的设计,针对参与者的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就代表,不是从单位时间有多少人参与学习,而是单位时间有多少人参与了深度交流。
这种深度交流通常会以「体验」的方式,如果涉及到的人数过多,就需要从「小组」的方式来拆分,以单向式的讲述,你无法保证学习者的体验、收获与交流。
透过小组学习的拆分,是以「单位时间价值的延伸」为导向,从「用户交流的深度」为出发。
从这两个面向来分析,时间跟交流深度,这是反比的状态,如果时间愈少,你愈需要透过分组的方式,达成交流上的深度。
这时小组长的设计,就是在协助你把单位时间的注意力,被释放到这些关注点上,让小组长成为深度交流的起点,以总结汇整为主。
另一方面,是从产出分享的阶段来看,分享的用意不再于重复各种想法,而是以「出发点」来导入,任何人,见到同一件事情,都会有不同的解读与收获,反思的交流,就是以这种角度出发,让每个人知道收货。
06能交付,才是真正的获得
为什么学习需要从这些角度出发,原因在于,不已学习者为主的教学,都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任何人都可以讲得出来,为什么还需要你,就是因为你的内容不只是顶级的概念性内容与设计性。更重要的是「能交付」。
如果你参与课程不能被交付,不能被其他人感受到,等同于讲者只是为了讲述而讲述,没有清楚的让人们真正相信自己可以解决。
不能交付,就是对学习者的不负责。
可交付,不是学习背后的收获,而是世界格局观的体验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