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朱祖贤,小名宝根,1936年10月11日出生在浙江绍兴柯桥——江墅新台门一个山青水秀的水乡,小时候记得河塘里有很多鱼虾,人们吃水、淘米、洗菜都在同一个河埠头,进出都用小船。我的家庭是一个工商业兼地主,但在当地还算比较开明。
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到了杭州。父亲朱明轩变卖了部分田产,与一个叫松泉大哥的人将下城区庆春街上刀茅巷1号靠近城门的一个“四合院”(以土墙作围墙 ,用木板作隔离的房子,中间有一口水井,后门临街,前门在巷口。)买了下来,全家在那里住下。父亲就在那里开了一个“隆昌绸庄”(既没有招牌,也没有铺面,就父亲和四哥俩个人)。父亲把从杭州乡下收来的绸胚经处理后成了各种各色的绸缎运到南京去卖(当时我四哥朱祖斌在南京)。因为住的地方靠近庆春门,城门外有不少织绸的作坊。我就在庆春街走到尽头那里、再朝右拐的“观成巷小学”上了学,因为那时是日伪时期,学校奉命让所有学生统统地要学日语,就从“50音图”学起,我们也就跟着“啊、衣、呜、哀、呵”……的瞎念,使我萌生了一种当亡国奴的感觉。
等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我也跟着长大,慢慢开始懂事了。记得最清楚的是音乐老师教高年级的同学编排了一个叫《兄妹开荒》的歌剧(后来才知道,这剧是来自于延安。),在学校的舞台上演出。我们中低年级的同学放学后都去看热闹。后来听说那位音乐老师“不见了”,也不知道他到那里去了,为什么要走?
抗战胜利后,投降的日本兵被关在我们隔壁的浙江大学校园的土围墙里,由于吃不饱,常从墙角下面的小洞口用他们的军用日杂品来换点吃的东西,常引得我们这些过路的小学生哈哈大笑!“瞧 ,你们也有今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