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开一个吐槽孩子的大会,恐怕听到最多的就是“拖拉”俩字。回想一下自己的一天,特别是早晨出门和晚上入睡前,你有没有像个破唱片一样,一遍遍的重复无用的催促,甚至有时特别想发火或者用发火来立竿见影。我们是有多愚蠢多天真,每天重复一样的催促,却期待有更好的效果。
我们怎么不想办法教会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形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呢?
Laura Markham博士说,孩子需要并渴望明确的生活规律,因为规律给孩子安全感,帮助他们发展自律的性格。人类会惧怕很多事情。“未知”最容易让人产生担心和恐惧。
禾禾的生活规律也经历了许多起伏,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痛苦,大概是三岁左右还没入园时,不必担心早起,午睡也随心所欲,一不小心就养成了晚睡晚起的习惯。每天晚上我们八点到床上读书准备入睡,他在床上滚来滚去熬到十一点多才睡着,熬不住时我就吼两句才睡着,吼完了又各种惭愧。
一向生活规律的我受不了这种日日煎熬,翻书上课中了解了时间惯例表,这个时间表不是家长制作的,而是在心平气和相互尊重的气氛下和孩子一起制作的。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从而让孩子对生活产生更强的安全感,并不是家长控制和强硬管理孩子的工具。
了解了这些后,我毫无疑问的先选择了晚上就寝的争斗时间。因为刚开始用,禾禾也小,我们把想要规律的时间缩短到八点洗刷到入睡。我们一起写写画画,当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8,我们就结束了玩耍,要准备睡觉了,这段时间都要做什么事情呢?让禾禾先说,我来补充,不管顺序,我们先画到纸上。然后我们重新用一张纸,排排序,写上每件事大概用多少时间,我帮他画上圆圈的钟表,以便他认识。就这样我们的第一张时间惯例表诞生了,惯例表上最值得说的是最后一项是读两本绘本后入睡,而不是几点入睡。第一次使用,特别顺利,这张惯例表也帮我们渡过了幼儿园的适应阶段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
随着他的成长,生活的变化,特别是假期的来临,惯例表也慢慢的需要调整。有一次很失败,某个假期结束后,开学第一周,禾禾还在结束假期的郁闷中,我也在开学后的焦虑和对他混乱生活的不满中,我居然带着控制心理喊禾禾一起重新做个时间表,边讨论边上火,意见各种不统一,最后不欢而散,惯例表撕掉,不了了之。好在有爸爸的介入,我们不管规律,先好好适应消除开学综合症。
没错,惯例表不是死的,它是灵活的,如何灵活,它有一条线,这条线贯穿在温柔和坚定之间,这条线在哪里,只有父母和孩子知道。
经过了一段时间,我去适应新学期的工作,禾禾去适应新学期幼儿园的生活,我们三个重新制定了时间惯例表,禾禾把它贴在白板上。
他清楚的知道,这个惯例表是用来帮助我们的,而不是限制。
他也知道,特殊情况下,比如晚上有聚会,不需要按照惯例表做事。
他还知道,他可以灵活的调整时间表,比如和小朋友疯玩到必须尽兴,他可以调整练琴时间。
他知道这是自己的事情,惯例表是自己制作的,他在自我管理中获得了鼓励与成长。
这些“知道”的背后是无条件的支持与信任。
孩子越能自我照料,就越觉得自己能干,越能受到鼓励。不妨用早晨起床和晚上就寝这两个争斗时间来开始教会孩子学习时间管理,你会发现你只需要偶尔提醒,而不必再唠叨。
当孩子忘了,你可以问“你的惯例表下一项是什么?”在我家,我是个不靠谱儿的妈,有时他玩的高兴,我也装作忘了时间。禾禾经常会说,妈妈到了七点半你提醒我,因为七点半是他的练琴时间。
对于不认字不认表的孩子,可以用时钟图和孩子做事情时的照片来制作惯例表。
切记,当孩子做的好的时候一定不要奖励,你的奖励会剥夺了孩子内在的充实感,让他依赖于外部奖励。一句“我看到你完成了时间表上的事情”就是最好的鼓励,父母能“看到”就是最好的爱。